top of page


首屆「兩岸戲劇影像節」12 月登場 九大高光戲劇作品大螢幕展演
當舞台聚光燈瞬間躍上螢幕,劇場不再遙遠——2025「兩岸戲劇影像節」以 S2S(Stage 2 Screen) 為核心概念,匯聚兩岸精選作品,讓頂尖表演藝術從黑盒子直通螢幕,為大眾開闢全新觀劇體驗。活動將於12月17日至2026年2月11日,在桃園廣達電腦總部廣藝廳盛大展開,開幕首日舉辦論壇,12月19日並在台北「飽滿廚房 Ö! in DINER」接力主題對談,透過放映與交流,完整呈現兩岸劇場影像化的創作版圖與未來趨勢。 「兩岸戲劇影像節」由廣藝基金會與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活動以「高光九大」為策劃核心,精選8部劇場影像與1部VR沉浸體驗作品,以「S2S」(Stage 2 Screen)「舞台直通螢幕」新概念,為一般大眾加開欣賞表演節目通道,打造更多元的未來表藝新生態,並搭配主題論壇,從開幕論壇到閉幕放映,一次打通舞台與螢幕的界線,讓劇場高光直擊觀眾的心。 開幕片是中國大陸作品《遊園.驚夢》,由北方崑曲劇院重現湯顯祖筆下的夢幻愛情,以宮廷美學、極簡舞台與古典唱腔交織詩意奇境;閉幕片是明年2月11日的《父親母親》,由臺灣的同黨劇團製作,以
郝藝伶
1天前


阮劇團「劇本農場計畫」邁向第十二年 三部新作直擊時代洪流下的靈魂困境
自2013年啟動的阮劇團「劇本農場計畫」,至今已邁入第十二年,持續由資深劇場創作者王友輝擔任主持人,培育亞洲新銳劇作家,並累積超過二十部實體出版劇本。今年「劇本農場XII」以「戰火 × 懸疑 × 癮」為主題,推出三部讀劇作品《放羊記》、《粉骨碎身》與《海王星逆行》作品以銳利敘事與多元形式,探討個人與家族、歷史與當代之間的矛盾與束縛,引領觀眾直面內心深處的共鳴。 三段破碎關係,折射時代的創傷與救贖 本次讀劇演出以「三段破碎的關係」為主軸,呈現創傷、謊言與時代洪流下的生命難題。香港劇作家鄭國偉的《粉骨碎身》以兩姐妹與家族成員的互動展開,揭示婚姻危機、詐騙與失蹤背後的連鎖影響;郭建甫的《放羊記》結合布袋戲與戲曲語彙,以「狼來了」與「蘇武牧羊」為隱喻,描繪戰火中少年從分離到重逢的命運輪迴,探討忠誠與背叛的人性議題;李松霖的《海王星逆行》則以同婚家庭與毒癮為背景,透過夢境與祖先對話,反思父權體制下的世代創傷,尋找回家的可能性。 十二年扎根,點燃劇本創作的火光 「劇本農場計畫」每年邀請三位劇作家,歷經三年期的旅行、書寫、討論、讀劇演出與修整,最終出版劇本書,
廖威誌
2天前


【給全民的科技藝術論壇】《我以為創作需要天份!?王柏偉 卻說:AI時代,連魔法都要學會「組裝」》
你知道台灣的科技藝術其實挺強的嗎? 在AI、XR、區塊鏈等技術不斷翻新創作邏輯的今天,我們更需要一場開放對話。清華大學科技藝術所所長邱誌勇,號召產官學研與民間創作者齊聚11月的「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台灣科技藝術發展產業與政策芻議文化論壇」,希望不只是討論,更能形成政策與創作策略的養分,幫台灣科技藝術刷新未來版本!以下是講者王柏偉的觀點分享。 從工業革命到AI革命:創造力的「控制權」轉移 「如果工業革命處理的是力量與勞動,AI處理的就是思考與控制方式。」 王柏偉一開場這句話,劃出了一條清晰的時代分界線。 工業革命教人如何駕馭機械;AI時代則逼我們學會駕馭思考本身。當機器開始擁有「反饋」與「糾錯」的能力,藝術的定義正在鬆動。原創與抄襲的界線崩解,創造與複製的區別不再穩固——藝術家與AI的共創關係,正是一場新的文明談判。 從「原作」到「生成」:藝術的第二次覺醒 「過去我們把複製交給機械,因為它沒有靈魂;但現在AI的複製,是帶著思考的複製。」 當機械進化為「準生命體」,它開始擁有模仿、糾錯與生成的能力。於是,藝術也不再只是「我畫出的那一幅畫」。...
陳盈帆
2天前


躍演《釧兒》十週年旗艦劇院版 跨越舞台人鬼的時空虐戀 廟埕戲台再現!
躍演劇團原創經典《釧兒》迎來十周年,今年以全新旗艦劇院版重磅回歸,將於11月22日至30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演出。 《釧兒》2015年於高雄衛武營首演,改編自澎恰恰原創故事,以傳統歌仔戲為根基,融入西方音樂劇敘事與現代音樂風格,將廟埕文化、庶民日常與跨越陰陽的人鬼情緣交織成動人的原創音樂劇。 十周年旗艦版由《勸世三姊妹》原班人馬聯手,編劇、音樂與舞台全面升級。導演曾慧誠攜手金曲獎得主李哲藝、新生代劇場音樂家康和祥,以及編劇、作詞梁越玲共同創作。此次加入搖滾樂團與雙弦樂編制,重新編曲並新增數首原創歌曲,使戲劇張力與音樂氛圍大幅提升。 舞台設計以廟埕文化為核心,寫實與象徵並置,透過燈光、影像與動態佈景,重現夜市熱鬧、戲班後台與虛實交錯的魔幻場景。演員肢體結合傳統戲曲身段與現代舞蹈,讓這部關於戲班與愛情的故事更具當代可看性。 故事採「戲中戲」結構,講述青年阿強在廟埕戲班準備演出時,意外翻出塵封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劇本,並在台上遇見神秘女孩釧兒。隨著歌聲響起,遺忘的誓言甦醒,兩人情感逐漸靠近,卻始終隱藏著難以言說的懸念。當真相揭曉,原來是一場跨越生
廖威誌
3天前


Stage 2 Screen 舞台直通螢幕 手機一開帶你走進英國國家劇院現場
想要看戲,只要打開手機,就能坐上第一排。由廣藝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雲舞台獎》線上影展,即日起至11月30日在線上展開,邀請觀眾穿越地理與時間的距離,在雲端看見台灣表演藝術的多元樣貌,影展集結音樂、音樂劇及戲曲、戲劇、舞蹈與跨界等五大類別的入圍佳作。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強調,今年雲舞台系列活動主推「S2S」(Stage 2 Screen)「舞台直通螢幕」新概念,為一般大眾加開欣賞表演節目通道,打造更多元的未來表藝新生態。 因此AQ 廣藝誌同步推出「雲端劇場全球巡禮」專題,第一站,帶大家走進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的線上串流服務——National Theatre at Home。 National Theatre at Home 於 2020 年疫情期間正式上線,並不是臨時應變,而是英國國家劇院長達十多年數位深耕的成果。早在 2009 年,英國國家劇院便推出「NT Live」,將倫敦現場演出同步播映至全球影院;疫情來襲、劇院被迫按下暫停鍵時,高規格的劇場錄影素材順勢轉移到雲端,發展成獨立訂閱平台,成為延續劇院使命的重要出口
廖威誌
5天前


以科技之眼探索意識、人性與生命 第四屆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初審入圍名單出爐
第四屆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11月4日舉行初審評選,選出五組團隊進入複審階段,將於2026年3月27日在桃園米倉劇場進行實地試演,競逐三大獎項,得獎作品將於「2026 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首演。 桃園科藝獎作為全臺唯一聚焦「科藝表演」的競賽平台,本屆以「I紀元:人與科技的共創」為主題,呼應AI全面融入生活的當代現象,吸引眾多科藝團隊參賽,競爭激烈。評審團看見多組新概念、大膽挑戰技術的創意作品,除了大膽引進AI、數據演算與影像聲響外,題材更大膽探索意識、人性與生命等,人類存在的根本議題。挑戰技術,也挑戰藝術家詮釋手法和創意,期待明年複審試演的突破性佳作。 桃園市藝文設施管理中心主任楊宗哲表示,科技藝術是中心重要發展方向,透過桃園科技藝術節與科藝獎的加乘效果,彰顯桃園城市的品牌特色,鼓勵創作者朝此方向發展。同時也感謝廣藝基金會成為多年良好夥伴,共同投入心力推動此領域。 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指出,桃園科藝獎作品融匯多元觀念與美學,衝激之後必有佳作。同時也很欣慰在長期耕耘下,藝術家持續精進成熟,主動拓展表現空間,使科藝表演不局限於業內同溫層,而是成為表
廖威誌
5天前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