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Q樂世界


以音樂聯結分裂的世界 俄烏音樂家在亂世中的長談
長達10個小時的排練終於結束,和 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Rachmaninoff International Orchestra, RIO)經理馬可夫(Sergey Markov)在附近的小餐館簡單用餐。或許是剛剛樂團排練的 #拉赫曼尼諾夫 音符還在腦子裡響著,也可能是延續和馬可夫在路上的話題,普雷特涅夫一坐定就講起拉赫曼尼諾夫最後一部管弦樂曲《交響舞曲》( https://reurl.cc/nlEA26🎼)。他大讚《交響舞曲》的配器精彩完美,「配器非常精準,每一個聲部都在說話」。 話題圍繞著音樂,甚至飄到通古斯大爆炸、馬斯克與特斯拉,但是在晚到的指揮卡拉比茨(Kirill Karabits)入座之後,我猛然察覺自己右手邊坐著俄國人,左手邊則是烏克蘭人。這時,餐桌上的氣氛也微妙地改變,話題自然順著現實的重力,加速滑向俄烏戰爭與更廣泛的世界局勢。 「沒有人會贏。所有人都會輸。俄羅斯不會贏,烏克蘭也不可能贏。」外交官出身,目前在西班牙、莫斯科兩地居住的馬可夫首先下結論。一開始所有人都以為戰爭會在3天
陳效真
11月15日


讓音樂成為連結人與人的語言 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的新樂聲與新關照
由於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Rachmaninoff International Orchestra, RIO)沒有常駐基地、沒有常任團員,「錄音」不只是音樂的具體成果,也是樂團得以存在的方式。所以,樂團從創團之初就以錄音為核心活動(https://reurl.cc/7byNYQ🎼)。#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以聲音重新「組裝」專屬於他的樂團,每一次錄音,都使這個成形中的團體進一步磨合和具體化。 在普雷特涅夫重新編排的柴科夫斯基《天鵝湖》交響組曲與謝德林《卡門組曲》( https://reurl.cc/0aDGkY🎼)唱片,以及創團音樂會的實況錄影錄音(https://reurl.cc/Dbv7ed🎼)之後,RIO在2025年有了更大的動作。不但首度巡迴演出(https://reurl.cc/eV9gnL🎼),也持續出版兩張新專輯。 首先是普雷特涅夫的小號協奏曲與管弦樂曲《十四段音樂回憶》(https://reurl.cc/9bZqxx🎼)。雖然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
陳效真
11月8日


沒有家園的樂團 以音樂理念聚合的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
對於一個成熟的交響樂團來說,排練通常意味著在熟悉的排練場集合,在固定的座位上坐好。在指揮的領導下,和熟悉的同事們逐段修整即將演出的曲目。但是對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Rachmaninoff International Orchestra, RIO)來說,情況完全不是這樣。 RIO還是一個年輕的樂團。它不像多數職業交響樂團有固定編制、排練廳、行政系統和長年合作的樂手。它甚至沒有屬於自己的城市。然而這支樂團的成立,本來就不是從「在哪裡」開始,而是從「哪些人還能在同一個地方演奏」起步(https://reurl.cc/R9dlR9 )。在今年秋天該團的首度巡迴演出裡,這種背景就非常清楚地浮現出來。 我在廈門看到的RIO並不是一支「已經充份磨合完成,等著上台」的樂團,比較像是「正在成形中的樂團」。RIO早就有名稱,也有音樂靈魂人物 #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所謂「成形中」並不是指名稱,而是實際運作層面:誰能演出、如何排練,以及怎麼在最短時間內,形成一個能上台表現出專業水準的整體。 因為沒有固定駐地,RIO無法像傳統交響樂團一樣,
陳效真
11月1日
AQ看世界


2025/11/17
史汀 音樂劇《最後一艘船》重返紐約 登上大都會歌劇院 英國歌手史汀(Sting)創作的音樂劇《最後一艘船》(The Last Ship, 圖取自大都會歌劇院官網 )即將於2026年6月9至14日登上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 演出9場,成為該院首度完整呈現的百老匯音樂劇。 這部作品在2014年百老匯首演時因票房不佳提前下檔,但史汀此次以全新版本回歸:新版劇本由諾里斯(Barney Norris)撰寫,並加入多首史汀的新作與修訂歌曲,由華納(Leo Warner)執導。史汀將親自飾演造船廠工頭「傑基‧懷特」(Jackie White),雷鬼音樂人夏奇(Shaggy)則飾演船夫。 故事取材自史汀在英國東北部造船小鎮沃爾森(Wallsend)成長的經驗,描寫船廠面臨關閉、工人努力守住社區核心的過程。大都會歌劇院總監彼得‧吉爾伯(Peter Gelb)表示,此製作能在艱難財務時期帶來助益,但具體金額未公開。 新版《最後一艘船》已在阿姆斯特丹、巴黎與布里斯本演出。為迎接紐約檔期,史汀將於12月5日發行《最後一艘船:擴充版》專輯,收錄5首全新錄音。 美國國家交響樂
陳潔堯
5天前


2025/11/10
皮耶絲 宣佈告別舞台 強調「人權屬於所有人」 葡萄牙鋼琴家皮耶絲(Maria João Pires)於11月1日在里斯本古本江基金會(Fundação Calouste Gulbenkian)領取表彰推廣歐洲文化遺產與人文價值的歐洲海蓮娜・瓦茲・達・席爾瓦文化遺產推廣獎時,正式宣佈結束她的舞台生涯。 現年81歲的皮耶絲自6月因腦血管健康問題暫別舞台後,決定正式退休。她表示正處於「徹底轉變的過程」,希望「尋找真理」,並認為「不確定的未來也許更能啟發創造力」。 在致詞中,皮耶絲強調「人權是屬於所有人的」,不應被質疑。她指出:「競爭常讓人忘記社群與人性。真正的藝術是一種非攻擊性的活動。」她同時感嘆,當前世界充滿暴力與破壞,「似乎人類仍未學會從經驗中成長」。 皮耶絲1944年出生於里斯本,與Erato與DG合作長達數十年。她於1999年在葡萄牙中部創辦貝爾蓋什藝術中心(Centro Belgais para o Estudo das Artes),推動音樂教育與社會參與。該中心位於葡萄牙中部的貝爾蓋什村,旨在為藝術家與學生提供共學與生活的空間,促進偏遠與
陳潔堯
11月10日


2025/11/03
AI助音樂學者破解古譜手稿難題 美國音樂家暨學者坎‧李普曼(Kivie Cahn-Lipman)在教授早期音樂史課程時,原本為防止學生濫用人工智慧(AI),決定親自測試 ChatGPT 的極限。出乎意料,他發現經過明確設定「事實優先、誠實標註不確定性」等原則後,AI 不但能避免胡亂生成資訊,還能協助學者釐清學術疑難。 在研究義大利作曲家喬望尼‧瓦倫提尼未出版的經文歌《聖餐之桌》(Mensa Sacra)手稿時,坎‧李普曼面臨難以辨識的17世紀手寫體與拉丁詞彙。透過與ChatGPT反覆討論,他逐步破解抄寫者潦草筆跡中的縮寫與錯字,成功重建文本。AI 甚至從字形線索推論出「基督之血、基督之肉」等正確詞句,讓他「當場拍額自嘆」。 坎‧李普曼指出,AI 無法取代學者的判斷,但能在語言、神學與古文字之間提供高效率的交叉檢驗。他認為,若運用得當,AI 或許能幫助人類更接近音樂史的真相。 美國發現西方音樂史最早譜記之一 9世紀手稿重見天日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一份可能是西方音樂史上最早的譜記之一。這份9世紀的拉丁文復活節禮拜手稿長期由私人收藏,直到
陳潔堯
11月3日
AQ AI


生成式AI 群英傳 -生成式AI軟體點將錄第一部曲:入口的戰爭 — AI 瀏覽器烽火再起
序言 序章|從 Netscape 到 IE:人類第一次打開「網路的門」 洪荒年代:指令的迷霧 在「門」被打開之前,世界是一片由指令構成的迷霧。冰冷,晦澀,屬於少數人。 1990 年代初,網際網路(Internet)像一頭沉睡的巨獸,盤踞在大學實驗室、軍事單位和極客的地下室。它沒有道路,只有座標。你想獲取資訊?打開終端機,在閃爍的綠色游標後敲下 ftp ftp.nwu.edu。你想與人交流?配置好你的 Usenet 客戶端,潛入 alt.cyberpunk 的深水區。 那是一個由 Gopher、WAIS、Archie、Telnet 統治的「史前叢林」。資訊被封存在孤島上,島與島之間,隔著十幾種不同的「方言」(協定)和「地圖」(工具)。穿越這片叢林需要密碼、耐心和近乎偏執的熱情。網路,是專家的特權,是普通人無法企及的聖域。 直到 1993 年,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 NCSA(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一道光劈開了迷霧。 普羅米修斯之火:Mosaic 一個名叫 Marc Andreessen 的 22 歲學生,和同伴 Eric Bina,受夠了這一切。他
Jimmy lane
10月27日


生成式AI 群英傳 -生成式AI軟體點將錄第一部曲:全球戰場 — — 產業前線的烽火與將領
序言 如果說第24期讓我們看見了AI如何從冷冽的演算法,幻化為能撫慰人心的旋律;那麼第25期的起點,則必須回到最實際的現場──那些真正推動這場革命的產品、公司與商業模式。 科技的故事,往往在實驗室裡開花,卻必須在市場中結果。穿戴式裝置的進化、智慧音樂App的崛起、產業巨頭與新創的角力,正構成這場「AI癒療產業戰爭」的核心戰場。這裡不再只是純粹的理想藍圖,而是關於資金流向、品牌競合、平台生態的殘酷對弈。 本期,我將帶你走入這些真實的戰場,看看這部「產業進行曲」將如何奏響。 🔴首部曲 戰場點將:四大陣營的戰略佈局與核心武器🔴 在這場方興未艾的產業戰爭中,各路玩家已劃分出幾大關鍵陣營。它們的戰略與武器,正決定著市場的未來版圖。這不僅是第24期所提穿戴裝置的延伸,更是其背後「軟體靈魂」的正面對決。 📌陣營一:演算法即核心 —— 純軟體派的兩種路徑 此陣營的信條是:硬體只是數據的管道,最核心的資產是能即時生成有效聲景的演算法本身。他們不造槍,但他們立志成為最頂尖的「彈藥製造商」。 1.Endel (德國) - 生活美學的適應性聲景大師 Endel..
Jimmy lane
9月26日


生成式AI群英傳:生成式AI軟體點將錄24 智能療癒新紀元:生成式AI如何重寫音樂療法規則書
引言:從工具到共創者——AI的進場與典範轉移 如果說第23期我們回顧了音樂療法數千年來「人力所及」的廣度與深度,那麼本期的起點,正是這個古老領域「突破人力極限」的爆炸性瞬間——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正式進場。 這不是另一個輔助工具的出現,而是一位不知疲倦、靈感永不枯竭的「共創者」的誕生。 它從根本上改寫了音樂療法的規則:從過往依賴治療師預先創作或挑選曲目,邁向根據使用者即時生理數據、情緒狀態與歷史反應,動態生成「僅此一刻、僅此一人」的專屬療癒音景。 本期將完全聚焦於AI生成式音樂軟體成熟後,為全球音樂療法研究與實踐所帶來的質變,特別是其對東西方傳統產業與專業模式所產生的改變與輔助作用。我們將深入探討: 🔷第一章:技術破曉——關鍵AI模型與演算法如何驅動療癒革命🔷 本部分將徹底脫離歷史敘述,直接切入AI音樂生成技術的核心,解釋其為何是音樂療法的「遊戲規則改變者」。 從「生成音樂」到「生成療效」:核心演算法演進 生成式AI之所以能夠為音樂療法帶來革命,其背後是多種演算法的協同作用,它們不僅能「創作」音樂,更能學習和優化音樂
Jimmy lane
8月29日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