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5/11/03

  • 陳潔堯
  • 11月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ree
AI助音樂學者破解古譜手稿難題

美國音樂家暨學者坎‧李普曼(Kivie Cahn-Lipman)在教授早期音樂史課程時,原本為防止學生濫用人工智慧(AI),決定親自測試 ChatGPT 的極限。出乎意料,他發現經過明確設定「事實優先、誠實標註不確定性」等原則後,AI 不但能避免胡亂生成資訊,還能協助學者釐清學術疑難。


在研究義大利作曲家喬望尼‧瓦倫提尼未出版的經文歌《聖餐之桌》(Mensa Sacra)手稿時,坎‧李普曼面臨難以辨識的17世紀手寫體與拉丁詞彙。透過與ChatGPT反覆討論,他逐步破解抄寫者潦草筆跡中的縮寫與錯字,成功重建文本。AI 甚至從字形線索推論出「基督之血、基督之肉」等正確詞句,讓他「當場拍額自嘆」。


坎‧李普曼指出,AI 無法取代學者的判斷,但能在語言、神學與古文字之間提供高效率的交叉檢驗。他認為,若運用得當,AI 或許能幫助人類更接近音樂史的真相。


美國發現西方音樂史最早譜記之一 9世紀手稿重見天日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一份可能是西方音樂史上最早的譜記之一。這份9世紀的拉丁文復活節禮拜手稿長期由私人收藏,直到歷史學者兼作家拉布(Nathan Raab)在鑑定過程中,才注意到字句上方出現如速記符號般的點與線。


這些記號標示在「阿肋路亞」(alleluia)一詞上方,被認為是指示音高起伏的符號,也就是現代樂譜的早期雛形。手稿推測出自9世紀後期的德國,屬於天主教禮拜用書「聖禮書」。


拉布指出,這是現代樂譜誕生之初的重要見證,其歷史價值可與法國朗昂(Laon)市圖書館保存的《朗昂聖歌集》(Laon Gradual)及瑞士聖加倫修道院的《聖加倫聖歌書》比肩。這份被估價8萬美元的手稿,目前是已知最早、同時仍留在私人收藏中的西方音樂譜記文獻。


法國「搖擺先生」 薩克斯風名家巴迪尼辭世享壽94歲

法國知名薩克斯風手與指揮家傑哈‧巴迪尼(Gérard Badini)於2025年10月25日辭世,享壽94歲。他被譽為法國爵士界的重要人物,因天生的節奏感與極具感染力的音色,被樂壇尊稱為「搖擺先生」(Mr. Swing)。


巴迪尼在1952年因參加法國公共電台比賽而出道,贏得與美國爵士傳奇席尼‧貝榭(Sidney Bechet)同台巡演的機會。3年後,他與鋼琴家布林(Claude Bolling)組成三重奏,合作長達20多年,並曾與美國爵士巨匠艾靈頓公爵及瑞典歌手愛莉絲‧巴布斯(Alice Babs)合作錄音。


1973年赴紐約演出後,巴迪尼深受美國音樂家歡迎,回到巴黎後創立四重奏「搖擺機器」(Swing Machine),1984年又擴編為18人編制的「超級搖擺機器」(Super Swing Machine)。


其子、同為薩克斯風手的法國音樂電台製作人傑羅姆‧巴迪尼(Jérôme Badini)表示:「我父親的靈魂就是搖擺,也是聲音。他教會我,一個音符就能說盡一切。」


紐約音樂劇《顛覆安妮》引發爭議 以「泛性戀拉丁裔安妮‧法蘭克」諷刺多元政治正確

美國紐約近日上演的音樂劇《顛覆安妮》(Slam Frank, 圖取自 Asylum NYC臉書),以諷刺方式重塑二戰受難者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將她描寫成「泛性戀拉丁裔」並與非二元性別角色相戀,引發輿論譁然。


該劇在小型劇場 AsylumNYC 演出,由猶太裔作曲家福克斯(Andrew Fox)創作,號稱以「極端包容」的手法諷刺當前過度政治正確的文化氛圍。劇中安妮在饒舌與嘻哈節奏中述說身分與多元議題,而非聚焦納粹暴行。


批評者指控此劇侮辱大屠殺受難者、淡化歷史悲劇,已有請願要求停演。支持者則認為這是對當代文化的自我反思。儘管爭議不斷,《顛覆安妮》仍場場爆滿,演期更延長至11月。


德國評論家史坦(Hannes Stein)指出,這齣戲反映了當代對歷史人物「再定義」的極端現象,也再度喚起社會對歷史與諷刺界線的討論。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留言


  • Facebook
  • YouTube
  • Line

​AQ廣藝誌|表演藝術新聞網 Copyright© 2025 廣藝基金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