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ll Posts


首屆「兩岸戲劇影像節」12 月登場 九大高光戲劇作品大螢幕展演
當舞台聚光燈瞬間躍上螢幕,劇場不再遙遠——2025「兩岸戲劇影像節」以 S2S(Stage 2 Screen) 為核心概念,匯聚兩岸精選作品,讓頂尖表演藝術從黑盒子直通螢幕,為大眾開闢全新觀劇體驗。活動將於12月17日至2026年2月11日,在桃園廣達電腦總部廣藝廳盛大展開,開幕首日舉辦論壇,12月19日並在台北「飽滿廚房 Ö! in DINER」接力主題對談,透過放映與交流,完整呈現兩岸劇場影像化的創作版圖與未來趨勢。 「兩岸戲劇影像節」由廣藝基金會與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活動以「高光九大」為策劃核心,精選8部劇場影像與1部VR沉浸體驗作品,以「S2S」(Stage 2 Screen)「舞台直通螢幕」新概念,為一般大眾加開欣賞表演節目通道,打造更多元的未來表藝新生態,並搭配主題論壇,從開幕論壇到閉幕放映,一次打通舞台與螢幕的界線,讓劇場高光直擊觀眾的心。 開幕片是中國大陸作品《遊園.驚夢》,由北方崑曲劇院重現湯顯祖筆下的夢幻愛情,以宮廷美學、極簡舞台與古典唱腔交織詩意奇境;閉幕片是明年2月11日的《父親母親》,由臺灣的同黨劇團製作,以
郝藝伶
19小时前讀畢需時 3 分鐘


阮劇團「劇本農場計畫」邁向第十二年 三部新作直擊時代洪流下的靈魂困境
自2013年啟動的阮劇團「劇本農場計畫」,至今已邁入第十二年,持續由資深劇場創作者王友輝擔任主持人,培育亞洲新銳劇作家,並累積超過二十部實體出版劇本。今年「劇本農場XII」以「戰火 × 懸疑 × 癮」為主題,推出三部讀劇作品《放羊記》、《粉骨碎身》與《海王星逆行》作品以銳利敘事與多元形式,探討個人與家族、歷史與當代之間的矛盾與束縛,引領觀眾直面內心深處的共鳴。 三段破碎關係,折射時代的創傷與救贖 本次讀劇演出以「三段破碎的關係」為主軸,呈現創傷、謊言與時代洪流下的生命難題。香港劇作家鄭國偉的《粉骨碎身》以兩姐妹與家族成員的互動展開,揭示婚姻危機、詐騙與失蹤背後的連鎖影響;郭建甫的《放羊記》結合布袋戲與戲曲語彙,以「狼來了」與「蘇武牧羊」為隱喻,描繪戰火中少年從分離到重逢的命運輪迴,探討忠誠與背叛的人性議題;李松霖的《海王星逆行》則以同婚家庭與毒癮為背景,透過夢境與祖先對話,反思父權體制下的世代創傷,尋找回家的可能性。 十二年扎根,點燃劇本創作的火光 「劇本農場計畫」每年邀請三位劇作家,歷經三年期的旅行、書寫、討論、讀劇演出與修整,最終出版劇本書,
廖威誌
2天前讀畢需時 2 分鐘


【給全民的科技藝術論壇】《我以為創作需要天份!?王柏偉 卻說:AI時代,連魔法都要學會「組裝」》
你知道台灣的科技藝術其實挺強的嗎? 在AI、XR、區塊鏈等技術不斷翻新創作邏輯的今天,我們更需要一場開放對話。清華大學科技藝術所所長邱誌勇,號召產官學研與民間創作者齊聚11月的「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台灣科技藝術發展產業與政策芻議文化論壇」,希望不只是討論,更能形成政策與創作策略的養分,幫台灣科技藝術刷新未來版本!以下是講者王柏偉的觀點分享。 從工業革命到AI革命:創造力的「控制權」轉移 「如果工業革命處理的是力量與勞動,AI處理的就是思考與控制方式。」 王柏偉一開場這句話,劃出了一條清晰的時代分界線。 工業革命教人如何駕馭機械;AI時代則逼我們學會駕馭思考本身。當機器開始擁有「反饋」與「糾錯」的能力,藝術的定義正在鬆動。原創與抄襲的界線崩解,創造與複製的區別不再穩固——藝術家與AI的共創關係,正是一場新的文明談判。 從「原作」到「生成」:藝術的第二次覺醒 「過去我們把複製交給機械,因為它沒有靈魂;但現在AI的複製,是帶著思考的複製。」 當機械進化為「準生命體」,它開始擁有模仿、糾錯與生成的能力。於是,藝術也不再只是「我畫出的那一幅畫」。...
陳盈帆
2天前讀畢需時 3 分鐘


躍演《釧兒》十週年旗艦劇院版 跨越舞台人鬼的時空虐戀 廟埕戲台再現!
躍演劇團原創經典《釧兒》迎來十周年,今年以全新旗艦劇院版重磅回歸,將於11月22日至30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演出。 《釧兒》2015年於高雄衛武營首演,改編自澎恰恰原創故事,以傳統歌仔戲為根基,融入西方音樂劇敘事與現代音樂風格,將廟埕文化、庶民日常與跨越陰陽的人鬼情緣交織成動人的原創音樂劇。 十周年旗艦版由《勸世三姊妹》原班人馬聯手,編劇、音樂與舞台全面升級。導演曾慧誠攜手金曲獎得主李哲藝、新生代劇場音樂家康和祥,以及編劇、作詞梁越玲共同創作。此次加入搖滾樂團與雙弦樂編制,重新編曲並新增數首原創歌曲,使戲劇張力與音樂氛圍大幅提升。 舞台設計以廟埕文化為核心,寫實與象徵並置,透過燈光、影像與動態佈景,重現夜市熱鬧、戲班後台與虛實交錯的魔幻場景。演員肢體結合傳統戲曲身段與現代舞蹈,讓這部關於戲班與愛情的故事更具當代可看性。 故事採「戲中戲」結構,講述青年阿強在廟埕戲班準備演出時,意外翻出塵封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劇本,並在台上遇見神秘女孩釧兒。隨著歌聲響起,遺忘的誓言甦醒,兩人情感逐漸靠近,卻始終隱藏著難以言說的懸念。當真相揭曉,原來是一場跨越生
廖威誌
3天前讀畢需時 2 分鐘


Stage 2 Screen 舞台直通螢幕 手機一開帶你走進英國國家劇院現場
想要看戲,只要打開手機,就能坐上第一排。由廣藝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雲舞台獎》線上影展,即日起至11月30日在線上展開,邀請觀眾穿越地理與時間的距離,在雲端看見台灣表演藝術的多元樣貌,影展集結音樂、音樂劇及戲曲、戲劇、舞蹈與跨界等五大類別的入圍佳作。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強調,今年雲舞台系列活動主推「S2S」(Stage 2 Screen)「舞台直通螢幕」新概念,為一般大眾加開欣賞表演節目通道,打造更多元的未來表藝新生態。 因此AQ 廣藝誌同步推出「雲端劇場全球巡禮」專題,第一站,帶大家走進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的線上串流服務——National Theatre at Home。 National Theatre at Home 於 2020 年疫情期間正式上線,並不是臨時應變,而是英國國家劇院長達十多年數位深耕的成果。早在 2009 年,英國國家劇院便推出「NT Live」,將倫敦現場演出同步播映至全球影院;疫情來襲、劇院被迫按下暫停鍵時,高規格的劇場錄影素材順勢轉移到雲端,發展成獨立訂閱平台,成為延續劇院使命的重要出口
廖威誌
4天前讀畢需時 3 分鐘


以科技之眼探索意識、人性與生命 第四屆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初審入圍名單出爐
第四屆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11月4日舉行初審評選,選出五組團隊進入複審階段,將於2026年3月27日在桃園米倉劇場進行實地試演,競逐三大獎項,得獎作品將於「2026 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首演。 桃園科藝獎作為全臺唯一聚焦「科藝表演」的競賽平台,本屆以「I紀元:人與科技的共創」為主題,呼應AI全面融入生活的當代現象,吸引眾多科藝團隊參賽,競爭激烈。評審團看見多組新概念、大膽挑戰技術的創意作品,除了大膽引進AI、數據演算與影像聲響外,題材更大膽探索意識、人性與生命等,人類存在的根本議題。挑戰技術,也挑戰藝術家詮釋手法和創意,期待明年複審試演的突破性佳作。 桃園市藝文設施管理中心主任楊宗哲表示,科技藝術是中心重要發展方向,透過桃園科技藝術節與科藝獎的加乘效果,彰顯桃園城市的品牌特色,鼓勵創作者朝此方向發展。同時也感謝廣藝基金會成為多年良好夥伴,共同投入心力推動此領域。 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指出,桃園科藝獎作品融匯多元觀念與美學,衝激之後必有佳作。同時也很欣慰在長期耕耘下,藝術家持續精進成熟,主動拓展表現空間,使科藝表演不局限於業內同溫層,而是成為表
廖威誌
5天前讀畢需時 2 分鐘


2025/11/17
史汀 音樂劇《最後一艘船》重返紐約 登上大都會歌劇院 英國歌手史汀(Sting)創作的音樂劇《最後一艘船》(The Last Ship, 圖取自大都會歌劇院官網 )即將於2026年6月9至14日登上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 演出9場,成為該院首度完整呈現的百老匯音樂劇。 這部作品在2014年百老匯首演時因票房不佳提前下檔,但史汀此次以全新版本回歸:新版劇本由諾里斯(Barney Norris)撰寫,並加入多首史汀的新作與修訂歌曲,由華納(Leo Warner)執導。史汀將親自飾演造船廠工頭「傑基‧懷特」(Jackie White),雷鬼音樂人夏奇(Shaggy)則飾演船夫。 故事取材自史汀在英國東北部造船小鎮沃爾森(Wallsend)成長的經驗,描寫船廠面臨關閉、工人努力守住社區核心的過程。大都會歌劇院總監彼得‧吉爾伯(Peter Gelb)表示,此製作能在艱難財務時期帶來助益,但具體金額未公開。 新版《最後一艘船》已在阿姆斯特丹、巴黎與布里斯本演出。為迎接紐約檔期,史汀將於12月5日發行《最後一艘船:擴充版》專輯,收錄5首全新錄音。 美國國家交響樂
陳潔堯
5天前讀畢需時 3 分鐘


以音樂聯結分裂的世界 俄烏音樂家在亂世中的長談
長達10個小時的排練終於結束,和 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Rachmaninoff International Orchestra, RIO)經理馬可夫(Sergey Markov)在附近的小餐館簡單用餐。或許是剛剛樂團排練的 #拉赫曼尼諾夫 音符還在腦子裡響著,也可能是延續和馬可夫在路上的話題,普雷特涅夫一坐定就講起拉赫曼尼諾夫最後一部管弦樂曲《交響舞曲》( https://reurl.cc/nlEA26🎼)。他大讚《交響舞曲》的配器精彩完美,「配器非常精準,每一個聲部都在說話」。 話題圍繞著音樂,甚至飄到通古斯大爆炸、馬斯克與特斯拉,但是在晚到的指揮卡拉比茨(Kirill Karabits)入座之後,我猛然察覺自己右手邊坐著俄國人,左手邊則是烏克蘭人。這時,餐桌上的氣氛也微妙地改變,話題自然順著現實的重力,加速滑向俄烏戰爭與更廣泛的世界局勢。 「沒有人會贏。所有人都會輸。俄羅斯不會贏,烏克蘭也不可能贏。」外交官出身,目前在西班牙、莫斯科兩地居住的馬可夫首先下結論。一開始所有人都以為戰爭會在3天
陳效真
11月15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崩壞中傳遞希望、劇場化身攝影棚──2025 Camping Asia精選節目讓身體擁抱未來
2025 Camping Asia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跨領域藝術家,以身體作為見證、影像作為回應,將舞蹈推向更深的情感與社會議題現場。11月14、15、16日接續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登場的是來自法國前衛編舞團隊狂徒((LA)HORDE))的《崩世光景》(Room With A View)與英國編舞攝影家班吉・瑞德(Benji Reid)的《即席寫真》(Find Your Eyes),兩部精采作品將撼動台灣觀眾的心。 《崩世光景》 在崩壞與希望間尋找重生能量 (圖片由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提供,©CosimoTrimboli) 誕生於疫情與社會動盪時期的作品《崩世光景》(Room With A View),由法國前衛編舞團隊狂徒2019年接任馬賽國立芭蕾舞團(Ballet national de Marseille)藝術總監後所推出,與法國知名電子音樂創作者霍恩(Rone)合作,打造如末日般的舞臺與音場地景,聚集來自多個國家與文化背景、平均年齡20歲年輕舞者擦出來的火花,以強烈身體能量回應當代世界
陳佳樂
11月13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因為愛樂,成為卓越!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接軌國際,卓越寶寶展翅高飛
第19屆國際蕭邦鋼琴大賽決賽結果日前揭曉,台裔美籍鋼琴家陸逸軒榮膺首獎,在新聞媒體、網路社群掀起一片熱潮。無巧不巧,早在蕭邦鋼琴大賽首輪開跑之前,9月中旬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的主辦單位即已宣布,自2026年起卓越盃鋼琴大賽項目將新增「蕭邦24首練習曲組」(小學三年級組以上組別),不僅與國際賽事呼應接軌,更期盼參賽者均能透過反覆鍛鍊,自幼即擁有扎實堅韌的「基本功」,替未來更上層樓,進軍國際大賽演奏「大曲子」奠定基礎。 「因為愛樂,成為卓越!」創立於2013年的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創辦人暨執行長鄭吉良一路走來,始終秉持「創造優質音樂環境」的初衷,讓參賽者藉由比賽實地感受成為音樂家的過程,並從中獲取更卓越、更珍貴的比賽體驗。除每年2、3月舉辦的《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及8月的《EIMOC卓越盃國際音樂公開賽》外,並另設《台北卓越國際鋼琴小提琴大賽》,提供獎學金鼓勵表現傑出的參賽者。 「在一個聲音、殘響都符合專業標準的音樂廳,讓孩子們上台來彈,大鋼琴家也都在使用的國際級演奏鋼琴……」曾負笈德國國立科隆音樂院,家中子女也自幼學習樂器,身兼音樂家與音樂家
郝藝伶
11月13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鬼才導演卡士鐵路奇攜手影后伊莎貝.雨蓓文學經典改編《貝芮妮絲》登場
法國「殿堂級影后」伊莎貝.雨蓓再度來臺!繼2023年在臺中國家歌劇院 Arts NOVA系列,飾演《櫻桃園》中氣場強大的莊園女主人後,這次重回遇見巨人系列,與曾在歌劇院演出《美國民主》、《兄弟們》的義大利名導羅密歐.卡士鐵路奇合作,帶來文學經典改編的《貝芮妮絲》,11月14至16日在大劇院上演。 17世紀法國文學家拉辛的經典悲劇《貝芮妮絲》,講述羅馬皇帝提圖斯和巴勒斯坦女王貝芮妮絲相愛,卻因為羅馬帝國不容外國女王成為皇后,讓提圖斯必須犧牲愛情選擇責任,好友科馬基尼國王安提歐克斯則單戀著貝芮妮絲。卡士鐵路奇以拉辛劇本為基礎,卻抽離了情節,保留了愛、痛苦、壓抑與絕望的核心。 導演將全劇分為三個視角:第一幕是皇權與愛情的衝突,提圖斯在象徵權力的壯闊、空曠的舞台上做出抉擇;第二幕轉至貝芮妮絲,她像被封存於時間與牆壁之中,只能藉由影像與極小動作傳遞情感;第三幕則是安提歐克斯的沉默與犧牲,補足這場無法成真的愛。 有「劇場魔術師」之稱的卡士鐵路奇,過去在《美國民主》中以全女性演員撕開清教徒語境,在《兄弟們》中以全男性演員精準執行指令,展現結構性暴力與儀式般的場
郝藝伶
11月12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灣聲樂團2026甄選開跑李哲藝邀年輕音樂家 用琴聲為臺灣發聲
致力以音樂為語言、推展臺灣文化邁向國際舞台的灣聲樂團,宣布啟動2026年度第一次團員甄選。此次甄選將於2025年12月14日截止報名,考試日期訂於2026年1月12日舉行。音樂總監李哲藝親自喊話:「如果你花了很多時間精進古典音樂,把全身本領帶來灣聲,一起為臺灣做更多有價值的事!」 本次公開甄選項目包括中提琴助理首席、中提琴團員、小提琴團員各一名正職席次,以及小提琴樂季合約團員(約聘)。李哲藝表示,灣聲每年固定舉行兩次甄選,期盼更多年輕、優秀,並對臺灣文化懷抱理想的音樂家加入團隊。他強調音樂家除了技術成熟度外,最重要的是對音樂的熱情。對灣聲來說,當新血加入,樂團會產生看得見的質變,這正是推動灣聲不斷前進的動力。 李哲藝指出,灣聲樂團音樂會的特色,曲目全新比例高,不斷挑戰演奏技巧與音樂觀念,深入理解現代作品的創作概念,對年輕音樂家來說,這是強度很高的考驗,也能幫助他們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快速成長。 此外,灣聲樂團的演出以貼近觀眾著稱,音樂家能直接感受到觀眾的情感共鳴。李哲藝指出,這樣的現場經驗對年輕演奏者而言,體會音樂感動人心的力量,讓每次演出成
廖威誌
11月1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2025 Camping Asia正式啟動 16所院校跨域交流激發創新視野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CN D)與香奈兒品牌共同合作的第三屆 Camping Asia,於11月10日正式啟動。今年匯聚歐亞16所藝術院校、逾130名學員與23位跨域藝術家,在北藝中心展開為期兩週的「未來藝術學苑」,以國際舞蹈營與舞蹈節的多重對話,探索身體、文化與創作的可能。 北藝中心董事長王文儀指出,香奈兒文化基金長期支持全球文化創新者,讓多元文化與社會群體被看見;在此背景下,Camping Asia不只是舞蹈教育與創作的實驗場,也補強了肢體藝術的鏈結,凸顯舞蹈作為所有表演藝術基礎的重要性。 香奈兒藝術、文化與傳承總裁Yana Peel則說,這項跨世代、跨文化、跨領域的計畫,延續了香奈兒推動表演藝術創新、交流與合作的使命,並藉由與北藝中心及法國國家舞蹈中心的合作,實踐「Open for all」的精神。 國內院校積極參與 跨域交流激發創作視野 曾帶隊參與法國 Camping 與臺北 Camping Asia 的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講師、編舞家董怡芬表示,學生「回
郝藝伶
11月10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2025/11/10
皮耶絲 宣佈告別舞台 強調「人權屬於所有人」 葡萄牙鋼琴家皮耶絲(Maria João Pires)於11月1日在里斯本古本江基金會(Fundação Calouste Gulbenkian)領取表彰推廣歐洲文化遺產與人文價值的歐洲海蓮娜・瓦茲・達・席爾瓦文化遺產推廣獎時,正式宣佈結束她的舞台生涯。 現年81歲的皮耶絲自6月因腦血管健康問題暫別舞台後,決定正式退休。她表示正處於「徹底轉變的過程」,希望「尋找真理」,並認為「不確定的未來也許更能啟發創造力」。 在致詞中,皮耶絲強調「人權是屬於所有人的」,不應被質疑。她指出:「競爭常讓人忘記社群與人性。真正的藝術是一種非攻擊性的活動。」她同時感嘆,當前世界充滿暴力與破壞,「似乎人類仍未學會從經驗中成長」。 皮耶絲1944年出生於里斯本,與Erato與DG合作長達數十年。她於1999年在葡萄牙中部創辦貝爾蓋什藝術中心(Centro Belgais para o Estudo das Artes),推動音樂教育與社會參與。該中心位於葡萄牙中部的貝爾蓋什村,旨在為藝術家與學生提供共學與生活的空間,促進偏遠與
陳潔堯
11月10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讓音樂成為連結人與人的語言 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的新樂聲與新關照
由於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Rachmaninoff International Orchestra, RIO)沒有常駐基地、沒有常任團員,「錄音」不只是音樂的具體成果,也是樂團得以存在的方式。所以,樂團從創團之初就以錄音為核心活動(https://reurl.cc/7byNYQ🎼)。#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以聲音重新「組裝」專屬於他的樂團,每一次錄音,都使這個成形中的團體進一步磨合和具體化。 在普雷特涅夫重新編排的柴科夫斯基《天鵝湖》交響組曲與謝德林《卡門組曲》( https://reurl.cc/0aDGkY🎼)唱片,以及創團音樂會的實況錄影錄音(https://reurl.cc/Dbv7ed🎼)之後,RIO在2025年有了更大的動作。不但首度巡迴演出(https://reurl.cc/eV9gnL🎼),也持續出版兩張新專輯。 首先是普雷特涅夫的小號協奏曲與管弦樂曲《十四段音樂回憶》(https://reurl.cc/9bZqxx🎼)。雖然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
陳效真
11月8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70分鐘無盡跳躍 舞者挑戰體能邊界《再見狗日子》怪才編舞家重返臺灣
比利時怪才編舞家楊.馬騰斯(Jan Martens)將於11月7日至11月9日帶著成名作《再見狗日子》重返國家戲劇院。這部以八名舞者連續跳躍70分鐘的作品,自2014年首演後席捲歐陸藝術界,更被《紐約時報》選為當年最佳舞作之一。 話題作《粉身碎骨》引熱議,怪才編舞家攜經典回歸 楊.馬騰斯曾在2023年秋天藝術節以《任何搞分裂的企圖都將以粉身碎骨告終》(any attempt will end in crushed bodies and shattered bones)登臺,透過17位年齡、種族與身體質地各異的舞者,提出對自由與權力的提問,演出叫好又叫座。延續當時的討論度,《再見狗日子》這次將帶領臺灣觀眾直視他最純粹的創作核心,一方面重新思考舞蹈、觀眾與表演者的關係,另一方面也指向藝術、勞動與娛樂之間的臨界點,打造一次近乎社會實驗的觀演經驗。這部作品透過高強度、近乎強迫性的身體節奏,呈現舞者意志與極限的抗衡,以極簡卻強烈的張力,成為當代舞蹈中極具代表性的實驗之作。 70分鐘無盡跳躍,歐洲口碑歷久彌新 《再見狗日子》的靈感來自美國攝影大師菲利浦.
郝藝伶
11月7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Stage 2 Screen 舞台直通螢幕新概念!第三屆《雲舞台獎》線上影展11月開跑
不用進劇場,一開手機就是第一排——聚光燈從黑盒子破框而出,落在你的螢幕中央!由廣藝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雲舞台獎》線上影展,將於11 月 15 日至 30 日盛大登場,邀觀眾一同跨越時空,在雲端欣賞台灣表演藝術的多重面貌。 今年雲舞台線上影展精選入圍音樂、音樂劇及戲曲、戲劇、舞蹈、跨界五大類別優秀作品,以「零門檻、零距離」的隨選隨看模式,讓表演藝術突破時空限制,直抵每位觀眾的指尖。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強調,今年雲舞台系列活動主推「S2S」(Stage 2 Screen)「舞台直通螢幕」新概念,為一般大眾加開欣賞表演節目通道,打造更多元的未來表藝新生態。 入圍作品以吸睛的鏡頭語言與出色的拍攝技術,完整保留劇場魂魄,放大創作者的野心與熱血。錯過現場的你,只要輕點螢幕,就能重返第一排的最佳位置。 本屆評審團一致肯定雲舞台的創新形式,也邀請觀眾鎖定這場雲端盛會。戲劇類評審劉亮佐表示:「你不見得每齣戲都能到現場看,那就讓雲舞台帶大家飛翔到每個演出現場。」音樂劇及戲曲類評審曾慧誠指出:「不用走進劇場,就能看見劇場各式各樣的想像力,在雲舞台頻道上能看到台
廖威誌
11月6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黃金陣容新編舒伯特《冬之旅》亞洲首演!絕美版本2026年1月登場
亞洲首演、黃金卡司同台的舒伯特經典《冬之旅》將於2026年登上台灣舞台!這版「舒伯特《冬之旅》—女高音X男舞者的低迴吟詠」,由德國編舞暨導演安德烈亞斯.海斯(Andreas Heise)構思,該製作2019年於葡萄牙瑪律旺國際音樂節首演後巡演歐洲各地,並獲英國《衛報》五星評價,將在明年1月15日於台北國家音樂廳、1月17日移師到高雄衛武營音樂廳,首度在亞洲亮相。 該演出最大特色是由女高音茱莉安.班斯(Juliane Banse)演唱、同時與男舞者伊斯特萬.西蒙(István Simon)在台上互動,鋼琴家亞歷山大.克里切爾(Alexander Kriche)也會在彈奏之外加入肢體表演,三位藝術家在台上形成既合作又拉鋸的關係,讓這部原本以聲樂見長的藝術歌曲,呈現成音樂、身體、劇場語言交織的舞台作品。 《冬之旅》是舒伯特1827年完成的聯篇歌曲,也是他生命後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取材自詩人繆勒筆下冬日旅人的孤寂心境。過往多由男聲、以音樂會形式演出,海斯這次改以女高音切入,讓「離開、轉身與面對內心」帶有不同層次的情感視角。 海斯認為,舒伯特寫這組歌曲時正
廖威誌
11月5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原本只想談科技藝術,卻發現我們更需要一場公民論壇
科技藝術不只是炫光與代工: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場「公民論壇」? 半導體產業是台灣作為科技島(tech island)的驕傲,不過你知道嗎?跨領域的科技藝術人才也是台灣的特色喔。 不過,在 5G、XR、AI 一路狂飆的時代,台灣的科技藝術正面臨一個現實又矛盾的狀況: 💬 「當創作要靠補助、靠標案,還能保持多少自由與真實?」 這不是抱怨,而是一個急需被公開討論的問題。 11 / 28 ,科技藝術領域的學者、專家與實踐者,將在《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台灣科技藝術發展產業與政策芻議文化論壇》集結,從資金、教育、產業到公民參與,一起拆解這個藝術產業的結構性困境。 💰 科技藝術的資金挑戰 🎛 政策風向:5G、XR、AI 在台灣,科技藝術最前沿的發展幾乎是「跟著政策走」。 前幾年補助重點是 5G,接著大家都掛上 XR、沉浸式體驗,如今則進入 AI 時代。對創作團隊來說,願意去嘗試新的技術、本來就是他們的特質。 只不過,過度仰賴補助,使創作焦點不只是創作,更像一場「政策追逐戰」。 💸 補助不是全額、只是「補一點」 政府的資金永遠不夠,藝術家們得同時拉民間贊助、
陳盈帆
11月5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2025/11/03
AI助音樂學者破解古譜手稿難題 美國音樂家暨學者坎‧李普曼(Kivie Cahn-Lipman)在教授早期音樂史課程時,原本為防止學生濫用人工智慧(AI),決定親自測試 ChatGPT 的極限。出乎意料,他發現經過明確設定「事實優先、誠實標註不確定性」等原則後,AI 不但能避免胡亂生成資訊,還能協助學者釐清學術疑難。 在研究義大利作曲家喬望尼‧瓦倫提尼未出版的經文歌《聖餐之桌》(Mensa Sacra)手稿時,坎‧李普曼面臨難以辨識的17世紀手寫體與拉丁詞彙。透過與ChatGPT反覆討論,他逐步破解抄寫者潦草筆跡中的縮寫與錯字,成功重建文本。AI 甚至從字形線索推論出「基督之血、基督之肉」等正確詞句,讓他「當場拍額自嘆」。 坎‧李普曼指出,AI 無法取代學者的判斷,但能在語言、神學與古文字之間提供高效率的交叉檢驗。他認為,若運用得當,AI 或許能幫助人類更接近音樂史的真相。 美國發現西方音樂史最早譜記之一 9世紀手稿重見天日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一份可能是西方音樂史上最早的譜記之一。這份9世紀的拉丁文復活節禮拜手稿長期由私人收藏,直到
陳潔堯
11月3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