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給全民的科技藝術論壇】《我以為創作需要天份!?王柏偉 卻說:AI時代,連魔法都要學會「組裝」》

  • 陳盈帆
  • 3天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ree

你知道台灣的科技藝術其實挺強的嗎?

在AI、XR、區塊鏈等技術不斷翻新創作邏輯的今天,我們更需要一場開放對話。清華大學科技藝術所所長邱誌勇,號召產官學研與民間創作者齊聚11月的「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台灣科技藝術發展產業與政策芻議文化論壇」,希望不只是討論,更能形成政策與創作策略的養分,幫台灣科技藝術刷新未來版本!以下是講者王柏偉的觀點分享。


從工業革命到AI革命:創造力的「控制權」轉移

「如果工業革命處理的是力量與勞動,AI處理的就是思考與控制方式。」

王柏偉一開場這句話,劃出了一條清晰的時代分界線。

工業革命教人如何駕馭機械;AI時代則逼我們學會駕馭思考本身。當機器開始擁有「反饋」與「糾錯」的能力,藝術的定義正在鬆動。原創與抄襲的界線崩解,創造與複製的區別不再穩固——藝術家與AI的共創關係,正是一場新的文明談判。


從「原作」到「生成」:藝術的第二次覺醒

「過去我們把複製交給機械,因為它沒有靈魂;但現在AI的複製,是帶著思考的複製。」

當機械進化為「準生命體」,它開始擁有模仿、糾錯與生成的能力。於是,藝術也不再只是「我畫出的那一幅畫」。

藝術不再關乎題材或技術,而是——如何思考。

「原創就在於思考架構的原創,你的咒語到底要怎麼組裝,才會形成一個具有強效可以攻打五公里外的爆炸性的魔法?」王柏偉說。那個「咒語」,正是AI時代的思考語法:架構「structure」,或更複雜的架構法「architecture」。


影:《Pistol Whip》- 發表預告片 | PS VR2


我們都是「架構師」

王柏偉主張,在AI時代,每位創作者都該問自己:「我是什麼樣的架構師?」(structural thinker / structural artist)這樣的「結構思維」正在改變藝術評論框架與藝術教育。

「在AI時代要問自己的是,我是一個什麼樣的架構師。我有沒有辦法動用過去被束縛在個別專業領域當中的東西,重新組裝成一個新的物件還是工具為我所用。」

如今的創作者往往橫跨不同專業——可能設計師要懂coding、表演者要學資料視覺化、策展人要研究演算法。這正是藝術創作的新結構:跨界不再是潮流口號,而是新的工作邏輯。

AI共創只是開端,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用AI重新組裝現實」。藝術家能否動用過去被束縛在各個專業領域的知識,重新拼裝成新的工具或生命型態?」

影:王連晟的《機器之後》


專業與娛樂之間:藝術的大眾化不是壞事

談到「人人都是創作者」的風潮,王柏偉不急著反對。他指出,藝術的專業化與大眾化本來就屬於不同層面。

「藝術的大眾化,其實只是藝術的娛樂範圍。」這句話並非批評,而是對當代藝術現象的冷靜分析。娛樂化的藝術能夠提供人們表達與共感的入口,但要形成真正獨特的藝術語言,仍然需要專業的投入與長期的鍛鍊。

他補充:「如果我們用把藝術當成是一個專業,甚至把它當成是一個職業,我就不會以大眾都從事這個職業,人人都是藝術家來想像這個事情。」

專業化不是排他,而是藝術持續深化的必要條件。大眾化與娛樂化並非錯誤,而是藝術在社會中展現的另一種生命力。

影:謝杰樺的《肉身賽博格》

⭐結語:創造的未來,是思考與控制的建築學

當藝術與科技越界融合,「原創」這個字需要新的語法。

AI的到來,或許並非取代人,而是迫使人類回到創造的源頭:重新設計思考與控制的結構。

在AI時代,要問的不是我能創作什麼,而是我能組裝出什麼樣的魔法?

這句話,是對未來的召喚。

也許未來的藝術,不再是創造物件,而是創造能創造的系統/生命體。而那個「系統/生命體」——正是我們人類思考的本身。


💥敬請期待2025年開放全民參與的論壇活動

👀 想了解更多?

科技藝術需要的不只是技術與創意,更需要開放性與感性!

即使你只是對AI或表演藝術感到好奇,也誠摯邀請你跟AQ廣藝誌一起關注這場論壇,一起開啟未來的想像


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台灣科技藝術發展產業與政策芻議文化論壇

六位重量級科藝講師 X 五個科藝關鍵子題

📍時間|2025年11月28日(五)10:00~18:0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多功能空間(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最後報名機會👉https://forms.gle/W7Gari2Z56cvDt369

 
 
 

留言


  • Facebook
  • YouTube
  • Line

​AQ廣藝誌|表演藝術新聞網 Copyright© 2025 廣藝基金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