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原本只想談科技藝術,卻發現我們更需要一場公民論壇

  • 陳盈帆
  • 11月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ree
科技藝術不只是炫光與代工: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場「公民論壇」?

半導體產業是台灣作為科技島(tech island)的驕傲,不過你知道嗎?跨領域的科技藝術人才也是台灣的特色喔。


不過,在 5G、XR、AI 一路狂飆的時代,台灣的科技藝術正面臨一個現實又矛盾的狀況:

💬 「當創作要靠補助、靠標案,還能保持多少自由與真實?」

這不是抱怨,而是一個急需被公開討論的問題。


11 / 28 ,科技藝術領域的學者、專家與實踐者,將在《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台灣科技藝術發展產業與政策芻議文化論壇》集結,從資金、教育、產業到公民參與,一起拆解這個藝術產業的結構性困境。


💰 科技藝術的資金挑戰

🎛 政策風向:5G、XR、AI

在台灣,科技藝術最前沿的發展幾乎是「跟著政策走」。

前幾年補助重點是 5G,接著大家都掛上 XR、沉浸式體驗,如今則進入 AI 時代。對創作團隊來說,願意去嘗試新的技術、本來就是他們的特質。

只不過,過度仰賴補助,使創作焦點不只是創作,更像一場「政策追逐戰」。


💸 補助不是全額、只是「補一點」

政府的資金永遠不夠,藝術家們得同時拉民間贊助、找技術夥伴。

科技藝術特別仰賴「產官學合作」——技術廠商、研發單位、創作者三方協作,才有辦法完成真正複雜的作品。

有時,政府會要求產業也一起投資,用技術換成果。聽起來浪漫啦,其實常是燒腦與燒錢的雙重挑戰。而且,如果把補助金流往產業,他們往往與藝術領域創作者不夠熟悉,其實難以媒合。

相對的,長期耕耘科藝,身為學界與藝術實踐之間橋樑的民間組織,其實是適合補助的對象。


⚙️ 科技藝術發展,結構性的焦慮

• 世代斷層:目前台灣成熟的科藝創作者集中在 35 ~ 45 歲,下一代的人數不夠多,還接不上。

• 教育後,怕失業:高等教育的藝術主修生熱情下降,投身藝術領域的比例降低。甚至AI闖入學界,幫學生們畫圖、寫程式,使學習變淺。

• 創作被「製造化」:越來越多政府標案作品只求「會亮、會動」,藝術變成燈光代工,例如各地燈會常常由公關公司、媒體公司得標。而那些單位並不會找原創的藝術家,而是偏向以大量代工製造、模仿致敬交差。

• 長期研發的缺席:台灣雖有大小科藝競賽或展演,R&D的計畫或基地還不夠多,多數階段性作品停在一次性展演,即使有好的成果,也沒有長期資源打磨出完整的作品。

👉 一句話總結:錢不是唯一的問題,結構才是大黑洞啊!



🧭 公民論壇:讓創作回到「對話」🧑‍💼 從「推廣」走向「共學」

20年前,全台科技藝術圈的人數可能不到1,000人,如今參與人數已大不相同。科技藝術早已進入節慶、劇場與美術館,觀眾也懂得更多、問得更深。

這場「公民論壇」要做的,不是再一次推廣,而是「共同學習」,讓觀眾變成參與者。

🧩 公民論壇雙層結構

• 第一層|主題講座,專家引導:

不同領域的實務者(教育、策展、館設、研究者)拆解議題、帶領討論。

• 第二層|分組討論,公民擴散:

對議題有興趣的民眾理解概念後,能再把觀點帶回社群、職場,成為意見領袖,讓對話擴散出去。

🌊 廣藝邀請你,一起成為「科技藝術的公民使者」,把討論從論壇帶進生活吧!


🌱 民間的力量與「感性科技」的未來

科技藝術不是只有政府在努力。

民間單位像是 廣藝基金會、數位藝術基金會、工研院 等,都長期透過出版、導覽、座談、線上導讀等方式,把科技藝術從展場帶進日常。

他們的角色從「承接標案」變成「共同育成」,補足政府資源的不足,讓教育、創作與推廣都能更深入。

🎨 而台灣科技藝術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的「感性」。台灣的創作者能用詩意、人文的方式處理冷硬的技術,讓科技不只是炫炮,而是有溫度、有靈魂的作品。

本次論壇希望讓台灣民眾看見這些特質:

💜 人人都是創作者:科技打開藝術新時代

💜 人才永續:打造科技藝術新時代

💜 當城市遇見科技藝術:共創公共新美學

💜科技加值文化:文化藝術的未來想像

💜新世代藝術產業鏈:挑戰、機會與數位解方



✅ 總結一句話:

科技藝術的產業問題從來不只是「缺錢」,而是「觀念待重建」。

當政策與市場成為主導,我們更需要一個能「對齊創作、教育、產業與公眾」的場域。

這場論壇,正是那個場域。



📅 《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台灣科技藝術發展產業與政策芻議文化論壇》活動資訊

📍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多功能空間

🗓 時間:2025 年 11 月 28 日(五)10:00–17:30

🧩 名額:開放所有對科技藝術有興趣之一般民眾報名,最終將選出30名參與本論壇。

⭐免費參與,報名熱烈中 https://gdn.tw/2025ta

👉 來參加吧,一起讓科技藝術重新長出靈魂。

 
 
 

留言


  • Facebook
  • YouTube
  • Line

​AQ廣藝誌|表演藝術新聞網 Copyright© 2025 廣藝基金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