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Q 樂世界


以音樂聯結分裂的世界 俄烏音樂家在亂世中的長談
長達10個小時的排練終於結束,和 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Rachmaninoff International Orchestra, RIO)經理馬可夫(Sergey Markov)在附近的小餐館簡單用餐。或許是剛剛樂團排練的 #拉赫曼尼諾夫 音符還在腦子裡響著,也可能是延續和馬可夫在路上的話題,普雷特涅夫一坐定就講起拉赫曼尼諾夫最後一部管弦樂曲《交響舞曲》( https://reurl.cc/nlEA26🎼)。他大讚《交響舞曲》的配器精彩完美,「配器非常精準,每一個聲部都在說話」。 話題圍繞著音樂,甚至飄到通古斯大爆炸、馬斯克與特斯拉,但是在晚到的指揮卡拉比茨(Kirill Karabits)入座之後,我猛然察覺自己右手邊坐著俄國人,左手邊則是烏克蘭人。這時,餐桌上的氣氛也微妙地改變,話題自然順著現實的重力,加速滑向俄烏戰爭與更廣泛的世界局勢。 「沒有人會贏。所有人都會輸。俄羅斯不會贏,烏克蘭也不可能贏。」外交官出身,目前在西班牙、莫斯科兩地居住的馬可夫首先下結論。一開始所有人都以為戰爭會在3天
陳效真
11月15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讓音樂成為連結人與人的語言 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的新樂聲與新關照
由於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Rachmaninoff International Orchestra, RIO)沒有常駐基地、沒有常任團員,「錄音」不只是音樂的具體成果,也是樂團得以存在的方式。所以,樂團從創團之初就以錄音為核心活動(https://reurl.cc/7byNYQ🎼)。#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以聲音重新「組裝」專屬於他的樂團,每一次錄音,都使這個成形中的團體進一步磨合和具體化。 在普雷特涅夫重新編排的柴科夫斯基《天鵝湖》交響組曲與謝德林《卡門組曲》( https://reurl.cc/0aDGkY🎼)唱片,以及創團音樂會的實況錄影錄音(https://reurl.cc/Dbv7ed🎼)之後,RIO在2025年有了更大的動作。不但首度巡迴演出(https://reurl.cc/eV9gnL🎼),也持續出版兩張新專輯。 首先是普雷特涅夫的小號協奏曲與管弦樂曲《十四段音樂回憶》(https://reurl.cc/9bZqxx🎼)。雖然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
陳效真
11月8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沒有家園的樂團 以音樂理念聚合的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
對於一個成熟的交響樂團來說,排練通常意味著在熟悉的排練場集合,在固定的座位上坐好。在指揮的領導下,和熟悉的同事們逐段修整即將演出的曲目。但是對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Rachmaninoff International Orchestra, RIO)來說,情況完全不是這樣。 RIO還是一個年輕的樂團。它不像多數職業交響樂團有固定編制、排練廳、行政系統和長年合作的樂手。它甚至沒有屬於自己的城市。然而這支樂團的成立,本來就不是從「在哪裡」開始,而是從「哪些人還能在同一個地方演奏」起步(https://reurl.cc/R9dlR9 )。在今年秋天該團的首度巡迴演出裡,這種背景就非常清楚地浮現出來。 我在廈門看到的RIO並不是一支「已經充份磨合完成,等著上台」的樂團,比較像是「正在成形中的樂團」。RIO早就有名稱,也有音樂靈魂人物 #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所謂「成形中」並不是指名稱,而是實際運作層面:誰能演出、如何排練,以及怎麼在最短時間內,形成一個能上台表現出專業水準的整體。 因為沒有固定駐地,RIO無法像傳統交響樂團一樣,
陳效真
11月1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因歷史因緣促成,因音樂理念聚合馬可夫談「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的誕生
要談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Rachmaninoff International Orchestra, RIO),必須先從當年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 RNO)成立的故事說起。 1990年春天,也就是波羅的海三小國出現脫離蘇聯聲浪、戈巴契夫當選蘇聯總統,蘇聯國運正值風雨飄搖的時候,幾名音樂家拜訪33歲的 #普雷特涅夫 (Mikhail Pletnev),希望他能站出來,號召對留在祖國工作還沒有失望的音樂家,共同組成一個新的、獨立於國家體制之外的樂團。RIO經理馬可夫(Sergey Markov)回憶:「當時不只是經濟崩潰,道德與精神失重。過去被認為世界強大的國家,一夕之間破產,大家都失去方向。音樂家只懂音樂,不懂政治與經濟。那時唯一的期望,無非就是仍然有繼續演奏音樂的機會。」 普雷特涅夫一開始以時機不對為由拒絕,但是「讓一個在俄羅斯改革時期誕生的樂團,復興俄羅斯精神與文化」的夢想終於讓他點頭。音樂家們相信,「只要我們維持演奏得比別人好,生活也就有機會變得更好」。於是1990年11月16日,「俄
陳效真
10月25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安德魯‧戴維斯向世界的最後告別《萬王之王》以管弦樂重新詮釋巴赫管風琴音樂
這一張《萬王之王》專輯,就像是英國指揮安德魯‧戴維斯(Andrew Davis)向世界的最後告別。唱片曲目全部是安德魯‧戴維斯生前最後為 #巴赫管風琴曲 重新管弦樂配器的作品,原本的計畫也是由他親自指揮錄音。可惜2023年11月底完成4首錄音後,安德魯‧戴維斯在5個月後因為血癌撒手人寰,只能由布拉賓斯(Martyn Brabbins)與BBC愛樂在2024年9月接續錄完整張錄音。 安德魯‧戴維斯的音樂生涯可說是從風琴開始。他從少年時期就是教堂儀式的風琴手,這不僅培養他的即興演奏技巧,也讓他深入熟悉教堂音樂傳統。安德魯‧戴維斯1960年代初期向管風琴家赫福德(Peter Hurford)學習,1963年進一步渡海到荷蘭進修。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後,他擔任學校的管風琴學者。「管風琴學者」傳統上是英國大學或特定音樂機構中的重要角色,尤其像國王學院這樣有悠久教堂音樂傳統的院校。它一般由具備一定管風琴演奏技巧的音樂系學生擔任,於在學期間擔任兼具演奏、禮拜服務與音樂行政訓練的職務。雖然安德魯‧戴維斯後來到羅馬聖塞西利亞音樂院學習指揮,但鍵盤演奏家的背景始
陳效真
10月18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寫給恩師的一封信 歐索金斯解讀皮亞爾特鋼琴作品
90歲的愛沙尼亞作曲家皮亞爾特(Arvo Pärt),擅長以簡約的語言說出最深刻的音樂。他的音樂既屬於信仰,也屬於人類共同的靈魂風景。在帕佛‧賈維(Paavo Järvi)帶領愛沙尼亞節慶管弦樂團錄製《信經》專輯,向這位從小就熟識的「酷阿伯」致敬的同時( https://reurl.cc/yAq94O ),另一位來自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的鋼琴家歐索金斯(Georgijs Osokins),也以自己的方式向皮亞爾特的精神宇宙獻上自己的解讀。 《給阿爾沃》( https://reurl.cc/vLMR4o )收錄皮亞爾特所有鋼琴作品,並加入歐索金斯親自改編的《兄弟們》與《哀歌》樂章〈脆弱而和解〉等作品。 1995年出生於里加的歐索金斯出身音樂世家。父親謝爾蓋‧歐索金斯(Sergejs Osokins)是拉脫維亞知名鋼琴家與教育家,長年任教於曾經培養出楊頌斯、克萊曼、尼爾森斯的達爾津音樂學校與拉脫維亞音樂學院。再加上活躍於歐洲舞台的職業鋼琴家,也就是他的兄長安德烈‧歐索金斯(Andrejs Osokins),三人被合稱「三歐索金斯」(The T
陳效真
10月11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向走過時代滄桑的「酷阿伯」致敬帕佛‧賈維錄製慶祝皮亞爾特90歲生日專輯
童年時期住在愛沙尼亞塔林的時候,指揮家帕佛‧賈維(Paavo Järvi)家中經常出現一個酷阿伯:頭戴棒球帽、穿著蘇聯地區極難買到的牛仔褲和牛仔外套,還留著看起來超級時尚大鬍子,「和我們認識的『老人』完全不一樣」。 其實這個酷阿伯當時還不到40歲,是來找帕佛‧賈維的父親,也就是指揮家尼姆‧賈維(Neeme Järvi)聊天兼談公事。他是老賈維在愛沙尼亞廣播電台的同事,據老賈維的回憶:「那時我們都是年輕人,不知從何時開始交往的。或許是因為我得指揮他的作品,於是就這麼認識了。」這位小賈維眼中的酷阿伯,就是作曲家皮亞爾特(Arvo Pärt)。 當時皮亞爾特以實驗性作品,例如以當時被視為「腐敗資產階級」的十二音技法寫成的《墓誌銘》(Nekrolog)嶄露頭角,老賈維則是愛沙尼亞電視廣播交響樂團席指揮,積極推動本土作曲。老賈維形容當時的皮亞爾特「不是普通同事,而是充滿熱情的年輕人,總是想嘗試一切」,是「蘇聯樂壇的急先鋒」。如同帕佛‧賈維的說法:「電台是年輕作曲家的避風港,否則許多作品永遠見不得光。」職務之便讓老賈維可以透過電台錄音與內部演出來安排新作,暫
陳效真
10月4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用最少的音符,說出最深的真理皮亞爾特90歲生日帶給全球的心靈聯結
作曲家皮亞爾特(Arvo #Pärt)在2025年9月11日迎來90歲生日。他在愛沙尼亞中部的小城派德(Paide)出生,1984年因為ECM出版的「潔淨的石板」(Tabula rasa)(https://reurl.cc/Om396r )專輯成為全球知名的作曲家前,已經年近半百的他是個只有蘇聯地區才知道的地域性作曲家,曾經因為結合無調性實驗性作品觸怒蘇聯官方,不得不暫時隱退,轉而深入早期音樂研究。而現在,皮亞爾特以簡約、靜默與精神性的音樂語法,打開一條不依賴炫耀作曲巧技卻能觸動人心的道路,也成為現今愛沙尼亞最著名的作曲家。 因為家中有一架老舊的大型鋼琴,皮亞爾特從7歲開始學習鋼琴。但那架鋼琴的中音域壞了,只能用高低音域彈奏。回想那時,他坐在壞掉的鋼琴前,低音區發出深沉的共鳴,高音區如微風拂過,卻總缺了中間的連結。他試著自行維修,更換琴錘,敲敲打打,卻發現音色依然不穩。但奇妙的是,這缺陷成了他的靈感來源,他開始在這不連貫的音色和斷續音符中編織音樂,彷彿在修補樂器時也修補了自己的靈魂。這種限制迫使他以創意應對,彷彿在「現實與幻想」間遊走,探索不同的
陳效真
9月27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謝德林《卡門組曲》把歌聲轉換為舞影一部愛與藝術的共生傳奇
1960年代的蘇聯芭蕾以《天鵝湖》、《吉賽兒》等古典作品為核心,舞台上盡是仙女與公主。莫斯科大劇院首席舞者 #普利謝茨卡雅(Maya Plisetskaya)早就厭倦這些溫順角色。「我不想再當仙女或公主,我要一個真實、複雜的女人。」於是,「卡門」這個追求愛情與自由,敢於挑戰權威的女性,成為她突破傳統的理想角色。 普利謝茨卡雅親自坐下來撰寫劇本,把梅里美小說與比才歌劇的故事濃縮成一幕芭蕾,舞台設定在象徵命運角力的鬥牛場。她渴望創作出一部突破蘇聯保守芭蕾框架的作品。 當時蕭斯塔科維奇在蘇聯被視為最具戲劇張力與深度的作曲家,所以普利謝茨卡雅與丈夫、作曲家謝德林(Rodion Shchedrin)帶著完成劇本親自登門拜訪。除了普利謝茨卡雅認為蕭斯塔科維奇能為卡門這樣的角色創造出既具有力量又富於戲劇性的音樂,而且考慮如果由蕭斯塔科維奇創作音樂,不僅能得到權威的藝術背書,也能讓蘇聯文化體制更容易接受。只是蕭斯塔科維奇雖然對計畫很感興趣,最終還是婉拒,理由是「觀眾聽不到〈#鬥牛士之歌〉、〈#哈巴奈拉〉這些耳熟能詳的旋律,肯定會感到失望」,而且「我無法與比才相比
陳效真
9月20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讓音樂自然生成 指揮家杜南伊 的理念與風範
德國指揮杜南伊(Christoph von Dohnányi)於2025年9月6日在慕尼黑辭世,享壽95歲。他的離去,象徵歐洲戰後成長的一代大師正逐漸走入歷史。對許多愛樂者而言,他既代表德奧音樂家的理性分析傳統,也象徵嚴謹、樸實不浮誇的音樂精神。杜南伊出身具有匈牙利貴族血統,1929年在柏林出生,祖父是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與指揮家艾爾紐・杜南伊(Ernst/Ernő von Dohnányi),與布拉姆斯、李斯特有直接淵源。這樣的家族背景,讓年輕的杜南伊在音樂與思想上,都承繼了深厚的文化傳統與強烈的責任感。 1945年,律師父親與神學家舅舅因為參與反希特勒運動遭到處決,這段慘痛經歷深深烙印在當時年僅15歲的杜南伊心中,也讓他下定決心避開政治,專注於音樂。杜南伊曾經說:「我本來想在戰後讀法律重建正義,但是音樂成了我的避難所。就像祖父那樣,用音符抵抗混亂。」他相信祖父在信中所寫的「音樂是重建世界的工具」,於是,杜南伊從慕尼黑大學法律系轉入慕尼黑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學習作曲、鋼琴與指揮。1951年,他前往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跟隨曾經擔任布達佩斯音樂學院
陳效真
9月13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當代俄羅斯作曲界傳奇 謝德林藝術與愛的一生
俄羅斯作曲家謝德林(Rodion Shchedrin)於8月29日因急性心臟衰竭在慕尼黑逝世,享壽92歲。他的職業生涯跨越蘇聯與後蘇聯時期,作品涵蓋器樂獨奏、歌劇、芭蕾、合唱作品與管弦樂曲,與妻子,也就是20世紀芭蕾巨星普利謝茨卡雅(Maya Plisetskaya)的藝術合作,更鞏固他在音樂史上的獨特地位,堪稱近代俄羅斯最重要作曲家之一。 謝德林出生於1932年,父親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學作曲,以教學和演奏中提琴維持生計,並與8個都學習音樂的兄弟組成「謝德林兄弟樂團」;母親則是在莫斯科大劇院的行政專員,因為學習鋼琴認識未來的丈夫。原來父母為他取的名字是「羅伯特」(Robert)以向舒曼致敬,但是在教堂祕密受洗時,神職人員對這個「外國名字」感到不滿,所以改成源自希臘文的東正教名字「羅季翁」(Rodion)。 雖然家中充滿音樂氣息,但是幼年時期的謝德林對音樂並沒有特別感興趣,是父親以釣魚為誘因鼓勵他學習鋼琴來奠定基礎。當德軍在1941年逼近莫斯科時,謝德林與家人撤往古比雪夫(今薩馬拉),父親在當地樂團工作並且擔任蕭斯塔科維奇的助手。在饑餓與恐懼中,10
陳效真
9月6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