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Q看世界


2025/11/17
史汀 音樂劇《最後一艘船》重返紐約 登上大都會歌劇院 英國歌手史汀(Sting)創作的音樂劇《最後一艘船》(The Last Ship, 圖取自大都會歌劇院官網 )即將於2026年6月9至14日登上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 演出9場,成為該院首度完整呈現的百老匯音樂劇。 這部作品在2014年百老匯首演時因票房不佳提前下檔,但史汀此次以全新版本回歸:新版劇本由諾里斯(Barney Norris)撰寫,並加入多首史汀的新作與修訂歌曲,由華納(Leo Warner)執導。史汀將親自飾演造船廠工頭「傑基‧懷特」(Jackie White),雷鬼音樂人夏奇(Shaggy)則飾演船夫。 故事取材自史汀在英國東北部造船小鎮沃爾森(Wallsend)成長的經驗,描寫船廠面臨關閉、工人努力守住社區核心的過程。大都會歌劇院總監彼得‧吉爾伯(Peter Gelb)表示,此製作能在艱難財務時期帶來助益,但具體金額未公開。 新版《最後一艘船》已在阿姆斯特丹、巴黎與布里斯本演出。為迎接紐約檔期,史汀將於12月5日發行《最後一艘船:擴充版》專輯,收錄5首全新錄音。 美國國家交響樂
陳潔堯
6天前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5/11/10
皮耶絲 宣佈告別舞台 強調「人權屬於所有人」 葡萄牙鋼琴家皮耶絲(Maria João Pires)於11月1日在里斯本古本江基金會(Fundação Calouste Gulbenkian)領取表彰推廣歐洲文化遺產與人文價值的歐洲海蓮娜・瓦茲・達・席爾瓦文化遺產推廣獎時,正式宣佈結束她的舞台生涯。 現年81歲的皮耶絲自6月因腦血管健康問題暫別舞台後,決定正式退休。她表示正處於「徹底轉變的過程」,希望「尋找真理」,並認為「不確定的未來也許更能啟發創造力」。 在致詞中,皮耶絲強調「人權是屬於所有人的」,不應被質疑。她指出:「競爭常讓人忘記社群與人性。真正的藝術是一種非攻擊性的活動。」她同時感嘆,當前世界充滿暴力與破壞,「似乎人類仍未學會從經驗中成長」。 皮耶絲1944年出生於里斯本,與Erato與DG合作長達數十年。她於1999年在葡萄牙中部創辦貝爾蓋什藝術中心(Centro Belgais para o Estudo das Artes),推動音樂教育與社會參與。該中心位於葡萄牙中部的貝爾蓋什村,旨在為藝術家與學生提供共學與生活的空間,促進偏遠與
陳潔堯
11月10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5/11/03
AI助音樂學者破解古譜手稿難題 美國音樂家暨學者坎‧李普曼(Kivie Cahn-Lipman)在教授早期音樂史課程時,原本為防止學生濫用人工智慧(AI),決定親自測試 ChatGPT 的極限。出乎意料,他發現經過明確設定「事實優先、誠實標註不確定性」等原則後,AI 不但能避免胡亂生成資訊,還能協助學者釐清學術疑難。 在研究義大利作曲家喬望尼‧瓦倫提尼未出版的經文歌《聖餐之桌》(Mensa Sacra)手稿時,坎‧李普曼面臨難以辨識的17世紀手寫體與拉丁詞彙。透過與ChatGPT反覆討論,他逐步破解抄寫者潦草筆跡中的縮寫與錯字,成功重建文本。AI 甚至從字形線索推論出「基督之血、基督之肉」等正確詞句,讓他「當場拍額自嘆」。 坎‧李普曼指出,AI 無法取代學者的判斷,但能在語言、神學與古文字之間提供高效率的交叉檢驗。他認為,若運用得當,AI 或許能幫助人類更接近音樂史的真相。 美國發現西方音樂史最早譜記之一 9世紀手稿重見天日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一份可能是西方音樂史上最早的譜記之一。這份9世紀的拉丁文復活節禮拜手稿長期由私人收藏,直到
陳潔堯
11月3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5/10/27
帕格尼尼大賽由中國章奧哲奪冠 亞洲選手全面領先 義大利熱那亞「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今年由17歲中國小提琴家章奧哲奪冠。他在決賽中以帕格尼尼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與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脫穎而出,獲得評審團一致肯定。 本屆準決賽的6名選手全來自亞洲,分別是中國章奧哲、馬天佑、香港范曉星,日本吉本梨乃、平井美羽,以及韓國金賢瑞,顯示亞洲新生代音樂家的強勢實力。最終章奧哲獲得首獎,吉本梨乃與金賢瑞分別名列第二、第三名 (圖片取自「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官網) 。 章奧哲現就讀上海音樂學院附中,14歲時即錄製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專輯。奪冠後的章奧哲於10月26日在卡羅‧費利切劇院(Teatro Carlo Felice)以帕格尼尼名琴「加農炮」舉行慈善音樂會。 百老匯音樂家達成臨時協議 避免罷工危機 美國時間10月23日凌晨,百老匯音樂家工會「地方802」(Local 802 AFM)與製作人協會「百老匯聯盟」達成臨時協議,成功避免原訂當天啟動的罷工行動。 工會主席薩特曼(Robert Suttmann)表示,這份為期3年的協議在凌晨4點半達成,內容包
陳潔堯
10月2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5/10/20
馬友友 70歲生日 帕爾曼 80歲再登舞台 大提琴家馬友友10月7日迎來70歲生日。從巴黎的音樂神童,到哈佛大學畢業、登上世界舞台,他以音樂跨越文化界線,推動和平與人文交流。自4歲學琴、7歲登上「美國藝術盛典」(An American Pageant of the Arts)舞台以來,馬友友的足跡遍及各國元首典禮與重大場合,也因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及推動絲路樂團(Silkroad Ensemble)聞名於世,榮獲19座葛萊美獎。 與他長年相知的音樂夥伴、小提琴家帕爾曼(Itzhak Perlman)則在8月31日慶祝80歲生日,並於紐約比肯劇院(Beacon Theatre)舉行「在提琴手的屋裡」(In the Fiddler’s House)音樂會,邀集多位克列茲莫音樂(Klezmer)名家同台,歡慶他與這套音樂計畫問世30週年。帕爾曼笑說:「這是我心中最親近的音樂,也是30年後最開心的重聚。」 拉圖 再度榮膺「年度音樂家」 《留聲機》古典音樂大獎揭曉 2025年《留聲機》(Gramophone)古典音樂大獎於倫敦揭曉( 圖取自《留聲機》官
陳潔堯
10月20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5/10/13
《悲慘世界》歡慶40週年 從惡評到傳奇的音樂劇之路 倫敦西區最長壽的音樂劇《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在10月8日迎來首演40週年。這部由荀伯格(Claude-Michel Schönberg)作曲、波布里爾(Alain Boublil)作詞、卡麥隆‧麥金塔什(Cameron Mackintosh)製作的經典作品,1985年在倫敦巴比肯劇院(Barbican Theatre)首演時曾遭劇評猛烈抨擊,卻因觀眾口碑而逆轉命運,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音樂劇之一。 改編自雨果(Victor Hugo)同名小說,《悲慘世界》至今已在53個國家、22種語言上演,全球觀眾超過1億3千萬人。今年倫敦的桑坦劇院(Sondheim Theatre)特別集結歷屆主演舉行限時慶祝場,並宣布2026年將於紐約無線電城音樂廳(Radio City Music Hall)推出大型音樂會版 (圖取自無線電城音樂廳官網) 。 徐任良獲借用史特拉底瓦里「海豚」名琴 加拿大小提琴家徐任良(Timothy Chooi)近日獲日本音樂財團借用1714年製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海
陳潔堯
10月13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5/10/6
茱莉安德魯絲 90歲 從「完美保母」到跨世代銀幕傳奇 女星茱莉‧安德魯絲(Julie Andrews)於10月1日迎來90歲生日。這位以《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 1964)和《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1965)成名的英國女星,憑清澈的女高音與優雅的舞台魅力,成為全球家喻戶曉的名字。她早年在百老匯首演《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的伊莉莎(Eliza Doolittle)一角,卻被電影版拒絕,意外讓她有機會出演《歡樂滿人間》,並拿下奧斯卡影后。 雖以「健康形象」著稱,安德魯絲卻不甘被定型,她在《艾蜜莉的美國化》(The Americanization of Emily, 1964)、《雌雄莫辨》(Victor/Victoria, 1982)等作品展現敢於挑戰的面貌。1997年一次失敗的聲帶手術幾乎奪走她的歌喉,但她轉而以演技、旁白與寫作延續舞台光芒,包含《麻雀變公主》(The Princess Diaries, 2001)以及在影集《柏捷頓家族:名門韻事》(Bridgerton)化身旁白「威索頓
陳潔堯
10月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5/9/29
經典再造還是市場豪賭?#安德魯洛伊韋伯 的新挑戰 《#歌劇魅影》(圖取自Andrew Lloyd Webber Musicals官網)在百老匯停演後,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依舊難掩遺憾,但他並未止步,反而帶來沉浸式新作《#假面舞會》(Masquerade),試圖以全新角度重現經典。這齣耗資2,500萬美元的製作,安排觀眾戴著面具,在六層樓空間中移動觀演,並加入新場景與音樂。 在外界看來,這是韋伯擁抱創新的最新實驗——他近年也支持變裝版《貓》、街頭版《艾薇塔》等計畫。不過,《假面舞會》同時凸顯了當前百老匯的矛盾:藝術創作需要翻新,市場卻更在意票價與噱頭。最低票價超過200美元,加上龐大場景與人力投入,使這場演出既耀眼又充滿風險。 評論指出,沉浸式體驗雖然吸睛,卻可能讓觀眾記得的是吊燈與場景,而非旋律本身。對以音樂打動世人的韋伯而言,這是一場豪賭。他能否在保存經典的同時,讓創新不流於迎合,將決定《假面舞會》究竟是藝術的再造,還是市場的試探。 吳珊卓將登上大都會歌劇院 演出唐尼采第《聯隊之花》 艾美獎與金球獎得
陳潔堯
9月2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5/9/22
阿格麗希 布加勒斯特重返舞台 與杜托瓦共演驚豔全場 鋼琴家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在健康狀況引發關注、取消多場演出後,終於於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安奈斯可音樂節現身舞台。她與指揮杜托瓦(Charles Dutoit)及蒙地卡羅愛樂合作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震撼全場(圖片取自George Enescu Festival臉書,Foto: Petrică Tănase)。 評論指出,阿格麗希雖神情專注嚴肅,但依舊展現強大能量與細膩觸鍵。第二樂章甚至令觀眾感動落淚。彈奏安可時曲,阿格麗希與好友尼爾森‧葛納(Nelson Goerner)四手聯彈,並且獨奏史卡拉第的作品,讓全場掌聲不斷。 阿格麗希取消同一音樂節的首場演出,但是這次亮相被視為展現她不輕易缺席的決心。雖然84歲的阿格麗希仍需調養,她的音樂魅力依舊,證明「鋼琴女王」的傳奇地位。 聖彼得堡首推AI歌劇《曼德拉草》 柴科夫斯基遺想跨時代復活 俄羅斯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新舞台,10月3日將再度上演全球首部由人工智慧深度參與創作的歌劇《曼德拉草》(Мандрагора)。此作源自19
陳潔堯
9月22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5/9/15
愛因斯坦 首把小提琴「Lina」將拍賣 估價上看30萬英鎊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最早擁有的一把小提琴,即將於10月8日在英國錫倫塞斯特(Cirencester)的DominicWinter拍賣行登場,估價高達20至30萬英鎊(約新台幣820至1230萬元)。 這把小提琴由慕尼黑製琴師尊特勒(Anton Zunterer)於1894年製作,相信是愛因斯坦15歲時購得的第一把小提琴,他更在背面刻上暱稱「Lina」。拍賣專家指出,愛因斯坦從1890年代到1919年間很可能一直使用這件樂器,甚至在思索相對論時也曾邊拉琴邊構想。 1932年,愛因斯坦決定離開納粹德國前,將這把小提琴連同父親贈送的哲學書與一個腳踏車坐墊,交給好友兼物理學家馬克斯・馮・勞厄(Max von Laue)保管。此後物品轉贈給熱愛愛因斯坦的瑪格麗特・洪姆里奇(Margarete Hommrich),並在其家族中保存至今。 拍賣行強調,愛因斯坦「科學與音樂相輔相成」的形象,使這件小提琴不僅是樂器,更是歷史見證,勢必吸引全球收藏家角逐。 休館前壓軸 慕提將在東京文化會館指揮《唐喬望尼》 指揮
陳潔堯
9月15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5/9/8
大都會歌劇院高畫質轉播觀眾腰斬 彼得‧吉爾伯坦言挑戰重重 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Met)總監彼得‧吉爾伯(Peter Gelb)近日在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專訪中承認,歌劇院的招牌計畫The Met: Live in HD(圖取自官網)觀眾數量自疫情後大幅下滑,目前僅剩下疫情前的約55%。 彼得‧吉爾伯回顧,自己自2006年上任後推動此轉播計畫,讓歌劇透過電影院直播走向全球。他表示,疫情初期大都會歌劇院還肩負「公共責任」,每天免費播放錄製的歌劇,甚至用 Skype 集結世界各地歌手舉辦「At-Home Gala」。然而,隨著娛樂習慣改變,如今每場轉播平均收視人數約20萬,已遠低於疫情前的40萬。 部分評論認為,這些高畫質轉播雖曾擴大歌劇影響力,但也讓觀眾更少進劇院,反而削弱現場票房,更有樂評人直言「這是一個過時的噱頭」。 彼得‧吉爾伯強調,大都會歌劇院仍要透過創新製作與國際串聯,繼續拉近歌劇與大眾的距離。 薩隆納擔任洛杉磯愛樂 創意總監 馬凱拉將提早離任奧斯陸愛樂 芬蘭指揮兼作曲家薩隆納(Esa
陳潔堯
9月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