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5/9/22

  • 陳潔堯
  • 9月2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ree
阿格麗希 布加勒斯特重返舞台 與杜托瓦共演驚豔全場

鋼琴家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在健康狀況引發關注、取消多場演出後,終於於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安奈斯可音樂節現身舞台。她與指揮杜托瓦(Charles Dutoit)及蒙地卡羅愛樂合作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震撼全場(圖片取自George Enescu Festival臉書,Foto: Petrică Tănase)。


評論指出,阿格麗希雖神情專注嚴肅,但依舊展現強大能量與細膩觸鍵。第二樂章甚至令觀眾感動落淚。彈奏安可時曲,阿格麗希與好友尼爾森‧葛納(Nelson Goerner)四手聯彈,並且獨奏史卡拉第的作品,讓全場掌聲不斷。


阿格麗希取消同一音樂節的首場演出,但是這次亮相被視為展現她不輕易缺席的決心。雖然84歲的阿格麗希仍需調養,她的音樂魅力依舊,證明「鋼琴女王」的傳奇地位。


聖彼得堡首推AI歌劇《曼德拉草》 柴科夫斯基遺想跨時代復活

俄羅斯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新舞台,10月3日將再度上演全球首部由人工智慧深度參與創作的歌劇《曼德拉草》(Мандрагора)。此作源自19世紀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與植物學家拉欽斯基(Sergey Ratchinsky)的未竟構想,最終由當代作曲家德蘭加(Pyotr Dranga)結合AI完成。


俄羅斯科技公司「俄儲銀行」(Sberbank)開發的三套AI系統分別負責劇本(GigaChat)、音樂(SymFormer)與舞台設計(Kandinsky),最後由德蘭加與藝術團隊修改,並在指揮葛濟耶夫團隊監督下定稿,確保作品符合專業水準。劇情圍繞傳說中的魔法植物曼德拉草,探討人性欲望與夢想,並保留柴科夫斯基原作片段〈伊凡節之夜的花朵與昆蟲合唱〉(Хор цветов и насекомых в Иванову ночь)。


《曼德拉草》首演於2025年6月「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ПМЭФ),吸引全球注目。全劇約兩小時,搭配俄英字幕,被譽為人機協作藝術的新里程碑。


音樂家被迫表態?從夏尼事件談起的文化抵制風暴

以色列指揮家夏尼(Lahav Shani)與慕尼黑愛樂近期遭比利時根特佛蘭德斯音樂節(Flanders Festival Ghent)臨時取消音樂會,理由是夏尼同時身任以色列愛樂音樂總監,卻未明確譴責政府在加薩行動。事件引發德國政界與音樂界強烈反彈,批評此舉是對藝術家國籍與身分的歧視。


這並非孤例。自2023年以巴衝突升溫以來,多位以色列音樂家遭遇抗議或演出被取消。支持巴勒斯坦的音樂團體與藝文界人士呼籲文化抵制,認為「藝術不能與不義並存」;但反對者則認為這是強迫表態,模糊了藝術與政治的界線。


類似情況也發生在俄烏戰爭後。俄羅斯指揮家葛濟耶夫(Valery Gergiev)、女高音涅特列布科(Anna Netrebko)與鋼琴家馬祖耶夫(Denis Matsuev)都因親俄形象遭歐美劇院與樂團封殺或抗議。部分藝術家如索基耶夫(Tugan Sokhiev)、庫連特濟斯(Teodor Currentzis)則抗議自己「連保持沉默的自由都沒有」。


這些事件顯示,地緣政治早已滲入音樂廳。對藝術家而言,「不表態」似乎已不再是選項。


巴西鋼琴家小特諾里奧失蹤近半世紀,身分終於確認

巴西鋼琴家小特諾里奧(Tenório Jr.,本名Francisco Tenório Cerqueira Júnior)於1976年3月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離奇失蹤,直到近日才被確認身分。根據阿根廷法醫人類學團隊(Equipo Argentino de Antropología Forense, EAAF)公布,他的遺體當年被以「無名氏」身分埋葬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北部的本納維德斯公墓(Benavídez)。


小特諾里奧1976年3月18日凌晨在飯店留下一張「我去買藥,很快回來」的字條後外出,卻再也沒有回來。兩天後,他的屍體被發現棄置路旁,生前遭到槍擊。消息多年未被追查,因當時阿根廷軍政府與巴西軍政府互相掩蓋,案件長期陷入黑暗。


他以將比咆勃爵士樂融入巴薩諾瓦聞名,被視為「森巴爵士」(samba jazz)代表人物,曾與維尼休斯・德・莫拉埃斯(Vinícius de Moraes)、托金霍(Toquinho)同台演出。去世時僅34歲,留下懷孕的妻子與5個孩子。


如今,半世紀的懸案終於有答案,也為這段拉美軍事獨裁時期的黑暗歷史再添證據。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留言


  • Facebook
  • YouTube
  • Line

​AQ廣藝誌|表演藝術新聞網 Copyright© 2025 廣藝基金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