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29
- 陳潔堯
- 9月29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10月14日

經典再造還是市場豪賭?#安德魯洛伊韋伯 的新挑戰
《#歌劇魅影》(圖取自Andrew Lloyd Webber Musicals官網)在百老匯停演後,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依舊難掩遺憾,但他並未止步,反而帶來沉浸式新作《#假面舞會》(Masquerade),試圖以全新角度重現經典。這齣耗資2,500萬美元的製作,安排觀眾戴著面具,在六層樓空間中移動觀演,並加入新場景與音樂。
在外界看來,這是韋伯擁抱創新的最新實驗——他近年也支持變裝版《貓》、街頭版《艾薇塔》等計畫。不過,《假面舞會》同時凸顯了當前百老匯的矛盾:藝術創作需要翻新,市場卻更在意票價與噱頭。最低票價超過200美元,加上龐大場景與人力投入,使這場演出既耀眼又充滿風險。
評論指出,沉浸式體驗雖然吸睛,卻可能讓觀眾記得的是吊燈與場景,而非旋律本身。對以音樂打動世人的韋伯而言,這是一場豪賭。他能否在保存經典的同時,讓創新不流於迎合,將決定《假面舞會》究竟是藝術的再造,還是市場的試探。
吳珊卓將登上大都會歌劇院 演出唐尼采第《聯隊之花》
艾美獎與金球獎得主吳珊卓(Sandra Oh)將於10月17日首度在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登台,演出唐尼采第喜歌劇《聯隊之花》中的克拉肯索普公爵夫人(Duchess of Krakenthorp)。此一角色為說白台詞的特別客串,歷來常邀請戲劇界名人參與,曾由凱瑟琳・特納(Kathleen Turner)、瑪麗安・塞爾迪斯(Marian Seldes)與比・亞瑟(Bea Arthur)飾演。
吳珊卓近年積極投入舞台表演,曾於「中央公園莎士比亞戲劇節」飾演《第十二夜》的奧利維亞,並參演外百老匯製作《The Welkin》。
此次演出陣容堅強,包括女高音艾琳‧莫雷(Erin Morley)飾演女主角瑪麗(Marie)、男高音布朗里(Lawrence Brownlee)飾演士兵東尼奧(Tonio)。由指揮薩格里潘提(Giacomo Sagripanti)領軍,導演為羅杭‧佩利(Laurent Pelly)。
演出自10月17日起至11月12日止。
法國大提琴家羅蘭‧皮杜辭世,享壽78歲
法國大提琴家羅蘭‧皮杜(Roland Pidoux)於9月21日因病辭世,享壽78歲。他出生於1946年10月29日巴黎,師承納瓦拉(André Navarra)等名師。1968年與小提琴家瓦萊(Jean-Pierre Wallez)創立法國器樂合奏團,隔年進入巴黎歌劇院管弦樂團,並於1978至1987年間擔任法國國家管弦樂團首席大提琴。
他同時是重要的室內樂演奏家,1988年至2012年任教於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之後轉至巴黎高等音樂師範學院授課。
羅蘭‧皮杜在1989年他創辦貝萊伊大提琴音樂節,並持續擔任藝術總監至2025年。今年因健康狀況不佳,他首次缺席演出。羅蘭·皮杜兒子皮杜(Raphaël Pidoux)也是國際知名大提琴家,孫子加百利・皮杜(Gabriel Pidoux)則是2020年「法國音樂大獎」新秀雙簧管演奏家。
告別式於9月30日在巴黎舉行,隨後安葬於貝萊伊。
莫斯科法院裁定「音樂」出版社歸國有
俄羅斯最大樂譜出版社「音樂」(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узыка»)風波落幕。莫斯科佩羅夫斯基法院9月19日宣布,全數支持檢方訴求,將出版社及其關聯公司「伽瑪出版社」(ООО «Гамма-пресс»)與「彼得.尤爾根森音樂出版社」收歸國有。
這也意味著超過150年歷史的樂譜檔案館重新回到國家手中。檢方指控總監馬克.齊爾貝爾克維特(Mark Zilberquit,美國公民)透過私有化程序不當取得出版社與龐大樂譜庫,並藉數位化與版權操作限制使用。法院同時禁止被告及家屬處分資產並限制出境。
「音樂」出版社稍早則在官方 Telegram 澄清,強調檢方誤解事實,部分樂譜已移交莫斯科音樂院,數位化成果也在其網站免費開放。
此案裁決不僅關乎文化資產的歸屬,也牽動俄國音樂教育與出版環境的未來走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