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白色毛怪、錫人伴同舞者亂中有序,印尼行為藝術家麥拉蒂《斷片》來台首演

  • 郝藝伶
  • 9月23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ree

由印尼街頭機車縱橫、行人見縫穿越的「亂中有序」獲得啟發,讓白色毛怪、錫人與男女舞者同台演繹,半人半獸、善惡交織的印尼神話與古典戲劇元素,9月20、21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登場的《斷片》(LAPSE),為印尼知名的視覺及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的最新作品,匯聚跨國創作團隊包括印尼、臺灣與新加坡藝術家,攜手展開一場亞洲當代跨域合作,同心協力探索「混亂」、「無聲秩序」的感官實驗。


《斷片》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與墨爾本藝術中心三館共製,擔任編舞與導演的麥拉蒂,自2019年即開始構思,過程中歷經疫情而延宕,也曾先以短片形式在日本、臺灣面世,之後才發展為現場演出。《斷片》排練與巡演橫跨印尼、新加坡、澳洲與臺灣四地,2023年在新加坡首演,今年巡演至澳洲後,9月則首度來台呈現作品中攸關時間、記憶、自然三者,「混亂之中蘊藏著潛力與新的可能」。


麥拉蒂出生於印尼梭羅,自幼接觸傳統與現代並行的身體語彙、舞蹈環境,曾受教於日本舞踏名家古川杏子(Anzu Furukawa),並負笈德國布倫瑞克造型藝術學院(Braunschweig University of Art),師事「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跨文化的養成過程,讓麥拉蒂形塑出用長時間身體表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挑戰感官與意志,並將肉身轉化為概念工具。


麥拉蒂享譽國際的行為藝術代表作包括《奶油之舞》(Exergie-Butter Dance, 2000),踏著高跟鞋在奶油上起舞,一再滑倒重摔、爬起再跳,不斷重複;《我是我房屋中的鬼魂》(I am a Ghost in My Own House, 2012)則是長達12小時的演出,透過徒手研磨數百公斤炭塊,藉此彰顯時間流逝、挑戰身體極限。


「我們的社會、多元文化與族群正不斷變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持續重組,這其中的缺口,就是『Lapse』!」在麥拉蒂眼中,印尼街頭看似危險的交通亂流,卻也自成秩序:「當母親懷抱孩子穿越川流不息的混亂車陣,人群會自發放慢速度彼此守護」,體現出一種「無秩序的秩序」。


麥拉蒂強調,「Lapse」一字兼具疏忽、失誤、斷裂及時間的間隙等意涵,期盼用《斷片》來回應時下全球所共同面臨,「前所未有的政經震盪、世代更替與價值觀重組的集體處境」。


(圖片由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提供)

 
 
 

留言


  • Facebook
  • YouTube
  • Line

​AQ廣藝誌|表演藝術新聞網 Copyright© 2025 廣藝基金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