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說再見,影像卻說「等等,還沒完」得獎者談表演節目的數位變身
- 郝藝伶
- 9月2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當劇場的布幕拉開,卻不是在黑盒子裡,而是在電腦或手機螢幕上閃亮登場,這早已不是科幻,而是表演藝術正在經歷的數位變身。自 2023 年創辦以來,「雲舞台獎」讓好作品在雲端擁有了「第二生命」──被更多人看見、被更久喜愛。如今第三屆正熱力徵件中,舞台能量如何放大?我們回訪前兩屆的六位得獎者,聽聽他們的數位冒險故事。
顏荻峻:音樂上雲,青春常駐
以《天.地.人.心》奪下第二屆音樂類首獎的顏荻峻直言,影像化是「非做不可的時代任務」。演出過去一閃即逝,如今透過平台能被年輕世代點擊收藏,還能長久保存。他笑說,自己經營 YouTube 原本只是記錄音樂學習,沒想到意外變成宣傳神助攻,甚至讓沒進過音樂廳的觀眾先「試聽」,最後還真的走進音樂會現場。
陳群堯:舞台說再見,影像卻說「等等,還沒完」
以《再見了,幸福呀!Goodbye Happiness》拿下戲劇類首獎的陳群堯覺得,劇場最迷人之處是那場場獨一無二的呼吸與能量,可惜總是倏忽即逝。幸好有影像,把那些珍貴片刻留住,還能讓更多人再度相遇。他回憶,作品上演時正逢場地搬遷,能以影像留下告別紀錄,別有意義。更妙的是,放上平台後,觀眾不只觀看,還能互動交流,讓作品的生命繼續「加演」。
宋厚寬:影像是副產品,但要做到「劇場原味」
以《國姓之鬼》奪下音樂劇/戲曲類首獎的臺北海鷗劇場團長宋厚寬,對影像化一向謹慎。他直白表示,劇場的核心價值是無法替代的現場感,影像只是「副產品」。既然要拍,就要拍到精準。他在剪輯與拍攝上極度講究,努力讓螢幕上的觀眾也能「身歷其境」,彷彿現場就在眼前,這才符合他心中的「劇場影像化」。
郭爵愷:舞蹈影像不是影印機,而是翻譯機
以《搏筊》奪下舞蹈類首獎的編舞家郭爵愷,原本只是單純錄演出,沒想到影像被更多人看見,反而開啟他對「影像語言」的新思考。他說,舞台的張力來自表演者、觀眾與空間的呼吸共鳴,這是鏡頭難以完整捕捉的。但影像不是單純複製,而是另一種「翻譯」與「再創作」。就像 Netflix 的《ANIMA》,用鏡頭重新設計觀看方式。在他看來,影像讓作品的生命週期變長了──觀眾可能先在雲端偶遇,接著走進劇場,最後再回到網路分享。這不只是存檔,而是一種文化的流轉。
周玥:一人一螢幕,疫情下的新觀演儀式
以《離人 Dissociation》獲得跨界類首獎的煙花宇宙數位音像工作室,展現了不同的實驗。創辦人周玥指出,現場演出能調動觀眾的全身感官,這是串流再炫也難以完全取代的。不過,《離人》誕生於疫情,設計成「一人觀看」的直播作品。觀眾能自己決定觀看場域,甚至讓環境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她笑說,線上化不是取代劇場,而是「多開一扇門」的概念。當然,挑戰在於觀眾的技術門檻與習慣,但這正考驗創作者的跨域功力。
華姵:長笛遇上京劇,雲端效應跨國界
以《青・白一念》奪下跨界類首獎的華劇場,團長華姵對網路曝光的威力印象深刻。她分享,一位海外粉絲因在雲端看見《雷峰塔1924》,特地返台並帶朋友觀賞《青・白一念》,讓她深刻感受到影像跨越國界的驚喜效應。她認為,影像能打開劇場的邊界,把黑盒子裡的創新帶到世界舞台。雖然「影像網路化」仍在成長中,但她期待更多藝術家勇敢擁抱,讓劇場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雲端新舞台,戲永不落幕!
廣藝基金會「雲舞台獎」的誕生,讓作品從黑盒子一路飛向雲端,跨越時間與地域,直接進駐大家的生活。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表示,今年步入第三年,竭誠歡迎大家拿作品來雲端相會。讓作品在螢幕永不落幕,傳播比以往更強、更廣、更久!
(圖片來源:顏荻峻、陳群堯、臺北海鷗劇場、郭爵愷、煙花宇宙數位音像工作室、華劇場 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