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ll Posts


當北京曲劇遇見老舍與樊光耀《我這一輩子》12月空總登場
由廣藝基金會、中國戲劇家協會,攜手故事工廠主辦,北京曲劇團國際口碑劇目《我這一輩子》將於2025年12月13日至14日於臺北PLAYground空總劇場演出。在台演出的版本,特邀樊光耀擔任劇目說書人,更為故事增添獨特魅力。 自2022年首演以來,《我這一輩子》巡演足跡橫跨韓國光州與英國愛丁堡藝穗節,廣受國際劇評讚譽,展現北京曲劇的獨特魅力與當代表現力。今年由廣藝基金會特別引進,讓臺灣觀眾得以近距離欣賞這齣以「京味」講述人性與命運的舞台佳作。 改編自老舍經典小說 唱出小人物的命運與尊嚴 《我這一輩子》改編自老舍同名小說,描述一位老巡警回顧一生的悲喜浮沉。透過北京曲劇特有的唱念與語言節奏,細膩呈現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扎與尊嚴。 此次版本以詩意舞台語彙、紙人歌隊的象徵意象,以及特邀臺灣資深演員樊光耀以「說書人」身份開場,串聯北京曲劇的敘事與老舍筆下的人情溫度,讓觀眾在歌聲中回望老北京的生命力。 北京曲劇——北京唯一的地方戲曲劇種 北京曲劇誕生於1950年代,是北京唯一的地方戲劇種,融合京腔韻味與現代戲劇表演形式。它以貼近生活的語言、通俗易懂的旋律與
廖威誌
11月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從舞台到雲端,創作能量全面綻放第三屆《雲舞台獎》入圍名單華麗揭曉!
在台灣表演藝術界年度最熾熱的焦點時刻,由廣藝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雲舞台獎》公布入圍名單。這項專為線上表演藝術節目量身打造的獎項,匯聚音樂、音樂劇及戲曲、戲劇、舞蹈、跨界五大類別的優秀作品,展現數位浪潮中的創新思維與跨域能量,以獨到視野與精湛技藝,點亮台灣表演藝術的雲端新光芒。頒獎典禮將於12月5日於台北西門_in89豪華影城盛大登場,並同步線上直播,揭曉各項大獎得主。 音樂類 Skyline 天際線融合爵士樂團|Skyline 20周年音樂會 20th Anniversary Concert TimeArt Studio 時間藝術工作室|《叒叒叒有那些好想讓你聽懂的音樂…》 張昌傑|《Breakthrough・跨樂》張昌傑爵士四重奏 feat.吳政君 嘉義民族管絃樂團|《時光隧道下的兩端VII》──古韻新穎 福爾摩沙管風琴文化協會|《靈感台灣:島影琴深》余曉怡管風琴音樂會 音樂劇及戲曲類 一心戲劇團|《相看儼然》 好順景藝術工作室|《琵琶語》 真雲林閣掌中劇團|《劍邪啟示錄》 嵐曲劇團|《琵琶上的風沙》 臺北木偶劇團|《五行金沙誅仙陣》 戲劇類
廖威誌
11月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沒有家園的樂團 以音樂理念聚合的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
對於一個成熟的交響樂團來說,排練通常意味著在熟悉的排練場集合,在固定的座位上坐好。在指揮的領導下,和熟悉的同事們逐段修整即將演出的曲目。但是對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Rachmaninoff International Orchestra, RIO)來說,情況完全不是這樣。 RIO還是一個年輕的樂團。它不像多數職業交響樂團有固定編制、排練廳、行政系統和長年合作的樂手。它甚至沒有屬於自己的城市。然而這支樂團的成立,本來就不是從「在哪裡」開始,而是從「哪些人還能在同一個地方演奏」起步(https://reurl.cc/R9dlR9 )。在今年秋天該團的首度巡迴演出裡,這種背景就非常清楚地浮現出來。 我在廈門看到的RIO並不是一支「已經充份磨合完成,等著上台」的樂團,比較像是「正在成形中的樂團」。RIO早就有名稱,也有音樂靈魂人物 #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所謂「成形中」並不是指名稱,而是實際運作層面:誰能演出、如何排練,以及怎麼在最短時間內,形成一個能上台表現出專業水準的整體。 因為沒有固定駐地,RIO無法像傳統交響樂團一樣,
陳效真
11月1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給全民的科技藝術論壇】《明明只是想追新技術,卻被邱誌勇提醒:科技島的秘密,其實是感性與開放性!》
你知道台灣的科技藝術其實挺強的嗎?在 AI、VR、區塊鏈等技術不斷改變藝術創作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對話與連結。 清華大學科技藝術所長 #邱誌勇,號召產官學研與民間高手齊聚即將於11月舉行的文化論壇,回顧發展、掌握趨勢,希望這場論壇不只是多元觀點交流,更要成為政策與策略的養分,幫台灣科技藝術刷新未來版本! 「科技藝術」在台灣脈絡的定義是什麼? 現在台灣稱做「科技藝術」的作品,是一種統稱,是定義廣泛的,包含早期混雜使用的「數位藝術」、「新媒體藝術」等名詞。簡單來說,只要有使用電腦運算或當代科技的創作都可歸類為「科技藝術」。 科技藝術領域不可或缺的溝通橋樑:製作人 科技藝術需要跨領域合作,但各領域的專有名詞和用法差異很大,會導致藝術家與科學家之間較難溝通。因此,如果安排一個「翻譯者」的角色,能夠理解並轉譯不同領域的需求,會使創作過程更順暢。這就是跨領域製作人的重要性。 例如文化部與工研院的合作計劃「Arts@ITRI」 中,工研院專責單位就會擔任轉譯溝通的角色。 科技島的秘密,台灣如何以科藝走向世界 半導體產業是台灣作為科技島(tech...
陳盈帆
10月30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藝術卡車從北到南駛透透,「綴著風吹來看戲」把歌仔戲帶到孩子心裡
「綴著風吹看戲趣──兒童歌仔戲推廣藝術卡車鄉村巡演」由臺灣歌仔戲推廣基金會與RC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並受文化部支持指導,攜手一心戲劇團、薪傳歌仔戲劇團、唐美雲歌仔戲團等,由專家學者徵選全國最優秀「兒童歌仔戲-親子劇場匯演」團隊參與演出。10月31日起將乘著「紙風車台灣鄉村卡車藝術工程」出發,將歌仔戲帶到全國各鄉村,打造具母語推廣、文化平權、傳統藝術扎根等多重意義的親子藝術饗宴。 唐美雲表示:「一齣一齣的兒童歌仔戲就像是立體的繪本,可以讓孩子看戲、學到台語,最重要的是台上台下精采的互動,多一點互動孩子們回家會想演給爸媽看,我們要種下藝術的種子、向下紮根。相對地也讓各個劇團的青年團員有機會、有舞台可以好好表演,累積表演經驗及能量,對劇團幫助很大,是個非常有意義的活動。」並緊接著介紹活動除精彩絕倫的歌仔戲表演外,週末場次更加碼招牌戲曲藝術體驗活動,有豐富的戲服、戲曲妝容與身段免費體驗,讓親子客群可以藉由多元體驗中,復刻早年廟口看戲的感覺,也共同創造親子溫馨的回憶。 臺灣歌仔戲推廣基金會以推廣歌仔戲為目的,辦理「兒童歌仔戲-親子劇場匯演」,足跡已遍及
陳佳樂
10月2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5/10/27
帕格尼尼大賽由中國章奧哲奪冠 亞洲選手全面領先 義大利熱那亞「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今年由17歲中國小提琴家章奧哲奪冠。他在決賽中以帕格尼尼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與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脫穎而出,獲得評審團一致肯定。 本屆準決賽的6名選手全來自亞洲,分別是中國章奧哲、馬天佑、香港范曉星,日本吉本梨乃、平井美羽,以及韓國金賢瑞,顯示亞洲新生代音樂家的強勢實力。最終章奧哲獲得首獎,吉本梨乃與金賢瑞分別名列第二、第三名 (圖片取自「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官網) 。 章奧哲現就讀上海音樂學院附中,14歲時即錄製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專輯。奪冠後的章奧哲於10月26日在卡羅‧費利切劇院(Teatro Carlo Felice)以帕格尼尼名琴「加農炮」舉行慈善音樂會。 百老匯音樂家達成臨時協議 避免罷工危機 美國時間10月23日凌晨,百老匯音樂家工會「地方802」(Local 802 AFM)與製作人協會「百老匯聯盟」達成臨時協議,成功避免原訂當天啟動的罷工行動。 工會主席薩特曼(Robert Suttmann)表示,這份為期3年的協議在凌晨4點半達成,內容包
陳潔堯
10月2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生成式AI 群英傳 -生成式AI軟體點將錄第一部曲:入口的戰爭 — AI 瀏覽器烽火再起
序言 序章|從 Netscape 到 IE:人類第一次打開「網路的門」 洪荒年代:指令的迷霧 在「門」被打開之前,世界是一片由指令構成的迷霧。冰冷,晦澀,屬於少數人。 1990 年代初,網際網路(Internet)像一頭沉睡的巨獸,盤踞在大學實驗室、軍事單位和極客的地下室。它沒有道路,只有座標。你想獲取資訊?打開終端機,在閃爍的綠色游標後敲下 ftp ftp.nwu.edu。你想與人交流?配置好你的 Usenet 客戶端,潛入 alt.cyberpunk 的深水區。 那是一個由 Gopher、WAIS、Archie、Telnet 統治的「史前叢林」。資訊被封存在孤島上,島與島之間,隔著十幾種不同的「方言」(協定)和「地圖」(工具)。穿越這片叢林需要密碼、耐心和近乎偏執的熱情。網路,是專家的特權,是普通人無法企及的聖域。 直到 1993 年,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 NCSA(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一道光劈開了迷霧。 普羅米修斯之火:Mosaic 一個名叫 Marc Andreessen 的 22 歲學生,和同伴 Eric Bina,受夠了這一切。他
Jimmy lane
10月27日讀畢需時 26 分鐘


因歷史因緣促成,因音樂理念聚合馬可夫談「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的誕生
要談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Rachmaninoff International Orchestra, RIO),必須先從當年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 RNO)成立的故事說起。 1990年春天,也就是波羅的海三小國出現脫離蘇聯聲浪、戈巴契夫當選蘇聯總統,蘇聯國運正值風雨飄搖的時候,幾名音樂家拜訪33歲的 #普雷特涅夫 (Mikhail Pletnev),希望他能站出來,號召對留在祖國工作還沒有失望的音樂家,共同組成一個新的、獨立於國家體制之外的樂團。RIO經理馬可夫(Sergey Markov)回憶:「當時不只是經濟崩潰,道德與精神失重。過去被認為世界強大的國家,一夕之間破產,大家都失去方向。音樂家只懂音樂,不懂政治與經濟。那時唯一的期望,無非就是仍然有繼續演奏音樂的機會。」 普雷特涅夫一開始以時機不對為由拒絕,但是「讓一個在俄羅斯改革時期誕生的樂團,復興俄羅斯精神與文化」的夢想終於讓他點頭。音樂家們相信,「只要我們維持演奏得比別人好,生活也就有機會變得更好」。於是1990年11月16日,「俄
陳效真
10月25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敲出新紀元!朱宗慶打擊樂團迎40週年 交班計畫與創作曲目同步公布
朱宗慶打擊樂團即將迎來40週年里程碑,創辦人兼藝術總監朱宗慶宣布啟動接班布局,帶領樂團邁向「朱團2.0」新階段。未來團務將由盧煥韋接任團長、陳宏岳出任副團長,一團助理藝術總監由戴含芝接任,二團助理藝術總監則由高瀚諺擔綱,預告樂團將從個人意志走向團體共治的新局。 「朱團 2.0」接班啟動 象徵傳承與共治新篇章 朱宗慶指出,這次人事布局是「倒數 1000 天計畫」的關鍵一步。自 2023 年提出該計畫以來,樂團以「生存為關鍵、永續為願景」為核心,歷經疫情與火災重創,仍以堅定步伐展開重整與革新,以2026年1月2日40週年為目標,提出「生存為關鍵、永續為願景」的重整藍圖。 如今,樂團以全新人事布局迎接未來:第一代團員吳思珊、黃堃儼、何鴻棋、吳珮菁將轉為幕後核心支柱,猶如「五個朱老師」,與朱宗慶共同鞏固樂團、基金會及教學系統的根基。新世代團員盧煥韋、陳宏岳、戴含芝及高瀚諺則接下團務與藝術重任,帶領樂團邁向團體共治的新時代。 40週年主視覺 拚出起始初心與未來動能 迎接 2026 年 1 月 2 日四十週年紀念日,樂團特別揭曉由二十位團員共同拼成的主視
廖威誌
10月2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再現《生命中最美好的5分鐘》奇蹟,楊奇煜連滾帶爬、唐從聖喊「先不要!」
果陀劇場音樂劇《生命中最美好的5分鐘》自2021至2022年全台巡演以來,感動萬名觀眾,廣獲好評,受疫情影響暫時封箱,讓不少劇迷感到惋惜,劇組時常收到敲碗的「請願」。為了回應觀眾熱烈的期待,今日劇組舉辦記者會,驚喜宣告本劇將於2026年展開全新巡演強勢回歸,並由原班人馬──動感喜劇天王唐從聖、新科金鐘主持人楊奇煜,偕同新血卡司方宥心、張郁婕與鎮萬鈞領銜主演。 《生命中最美好的5分鐘》由導演梁志民攜手音樂總監陳國華、編劇王慕天共同製作,講述一名粗心的陰間使者誤殺了命不該絕的主角,為了彌補疏失,陰間使者答應他「穿越時空改變錯誤」的願望,展開了「穿越時空、彌補遺憾」的奇蹟之旅。整齣戲共收錄18首原創歌曲,演出皆由現場樂團全程Live演奏,音樂總監陳國華現身表示:「做舞台劇非常有趣,創作完成我必須清唱Demo給演員們聽,模擬他們的心境,就像是我一個人分飾所有人的角色。」 唐從聖在本劇中飾演一名多才多藝的陰間使者,除了要唱、要跳,還要會雜耍、溜直排輪、懸吊、打鼓…等十八般武藝,但他認為當演員就像一張白紙,導演要上什麼色就上什麼色,才藝學了在身上就是自己的,
陳佳樂
10月22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臺灣原創與國際視野激盪 2025秋天藝術節引爆思辨熱潮
2025秋天藝術節以「在裂縫中重組我們」為主題,回應當代身份、語言與關係的流動與挑戰,即日起至11月30日盛大展開。連續六週、七檔節目共21場演出,將透過舞臺與周邊活動,激發思辨與對話。 今年票房表現亮眼,整體銷售已突破七成,12場演出售罄,包括《泰坦》開賣不到一個月搶購一空、《超辛奇小熊軟糖》挾國際好評熱銷、《K與龐蒂的神秘降靈》加場後秒殺,展現觀眾的熱烈支持與高度期待。 以藝術回應時代 在裂縫中重組「我們」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秋天藝術節一直致力於回應時代與社會現實,讓思考能夠雙向流動、對話實際發生在劇場的場域中。 她指出,今年以「在裂縫中重組我們」作為主題,是希望藉由藝術語言跨越疆界,讓人在觀看時思考──我們如何理解彼此?又如何重新成為「我們」?劇場不僅是表述的場所,更是承接差異並展開討論的空間。 劉怡汝邀請觀眾走進劇場,一同讓理解在裂縫中產生,尋找更多新的可能。 臺灣原創領銜 唱響土地與文化共鳴 三部臺灣原創新作率先點燃藝術節熱情。金曲歌王桑布伊打造的《無界的疆域》融合卑南族歌謠與現代音樂,全程不插電演出,唱出土地與信仰的共
廖威誌
10月22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蕭邦大賽落幕 陸逸軒奪金、華裔橫掃
第十九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結果出爐:美籍華裔陸逸軒(Eric Lu)奪下首獎與金牌。陸逸軒10年前已在華沙摘下第四名,這次「二度來襲」終於封王;他同時是里茲國際鋼琴大賽2018年首獎得主。評審主席奧爾森(Garrick Ohlsson)表示經過長時激辯才定案,但現場反應不若往年熱烈,網路也出現爭議聲。 本屆頒獎呈現「華裔天下」:第二名為加拿大的陳禹同(Kevin Chen,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第三名王紫桐 (中國)。入圍與得獎者中僅一位日本人桑原詩織(Shiori Kuwahara,日本,並列第四),韓國「大賽常勝軍」本屆無緣獎項;歐洲僅波蘭的彼得・阿列克謝維奇(Piotr Alexewicz)以第五名「倖存」。 焦點新人是年僅17歲的呂天瑤(中國,並列第四),她師承卡塔芝娜・波波娃-茲德龍(Katarzyna Popowa-Zydroń),以成熟氣質與「最佳協奏曲演出」獎脫穎而出,被讚「風格閃耀、控制精準」。至於評審與樂迷看法並不一致:有評論盛讚陸逸軒的詩意與老到,也有人質疑名次與專項獎分配。整體而言,本屆水準被公認極高,但「誰最像蕭邦」
陳效真
10月21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2025/10/20
馬友友 70歲生日 帕爾曼 80歲再登舞台 大提琴家馬友友10月7日迎來70歲生日。從巴黎的音樂神童,到哈佛大學畢業、登上世界舞台,他以音樂跨越文化界線,推動和平與人文交流。自4歲學琴、7歲登上「美國藝術盛典」(An American Pageant of the Arts)舞台以來,馬友友的足跡遍及各國元首典禮與重大場合,也因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及推動絲路樂團(Silkroad Ensemble)聞名於世,榮獲19座葛萊美獎。 與他長年相知的音樂夥伴、小提琴家帕爾曼(Itzhak Perlman)則在8月31日慶祝80歲生日,並於紐約比肯劇院(Beacon Theatre)舉行「在提琴手的屋裡」(In the Fiddler’s House)音樂會,邀集多位克列茲莫音樂(Klezmer)名家同台,歡慶他與這套音樂計畫問世30週年。帕爾曼笑說:「這是我心中最親近的音樂,也是30年後最開心的重聚。」 拉圖 再度榮膺「年度音樂家」 《留聲機》古典音樂大獎揭曉 2025年《留聲機》(Gramophone)古典音樂大獎於倫敦揭曉( 圖取自《留聲機》官
陳潔堯
10月20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安德魯‧戴維斯向世界的最後告別《萬王之王》以管弦樂重新詮釋巴赫管風琴音樂
這一張《萬王之王》專輯,就像是英國指揮安德魯‧戴維斯(Andrew Davis)向世界的最後告別。唱片曲目全部是安德魯‧戴維斯生前最後為 #巴赫管風琴曲 重新管弦樂配器的作品,原本的計畫也是由他親自指揮錄音。可惜2023年11月底完成4首錄音後,安德魯‧戴維斯在5個月後因為血癌撒手人寰,只能由布拉賓斯(Martyn Brabbins)與BBC愛樂在2024年9月接續錄完整張錄音。 安德魯‧戴維斯的音樂生涯可說是從風琴開始。他從少年時期就是教堂儀式的風琴手,這不僅培養他的即興演奏技巧,也讓他深入熟悉教堂音樂傳統。安德魯‧戴維斯1960年代初期向管風琴家赫福德(Peter Hurford)學習,1963年進一步渡海到荷蘭進修。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後,他擔任學校的管風琴學者。「管風琴學者」傳統上是英國大學或特定音樂機構中的重要角色,尤其像國王學院這樣有悠久教堂音樂傳統的院校。它一般由具備一定管風琴演奏技巧的音樂系學生擔任,於在學期間擔任兼具演奏、禮拜服務與音樂行政訓練的職務。雖然安德魯‧戴維斯後來到羅馬聖塞西利亞音樂院學習指揮,但鍵盤演奏家的背景始
陳效真
10月18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給下一個世代的藝術學苑Camping Asia 藝術家齊聚 共創跨域未來
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與香奈兒品牌攜手合作的第三屆Camping Asia,於11月10日至21日在北藝中心盛大舉行。為期12天的沉浸式營隊不僅為新世代創作者打造,透過公開活動如大堂課、論壇與舞蹈影展,邀請一般觀眾近距離參與,匯聚表演與視覺藝術家、教育工作者與學生,探索身體在跨領域、跨世代與跨文化中的無限可能。 策展人林人中表示,Camping Asia是一個讓表演及視覺藝術家、教育及文化工作者與下個世代的學子們,以身體為跨領域、跨世代、跨文化所聚集的場域。」今年特別關注於「藝術家向我們揭示身體如何製造意義,如何與社會交往,為何而動且如何創造新的語言與感知。讓身體擁抱未知、歌頌未來;而未來,就住在我們身體裡。」也透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公開活動,讓2025 Camping Asia的這份能量分享給更廣大的社群。 大堂課:集體身體的共鳴 每週五上午的大堂課是所有學員的通識課程。11月14日(週五)下午2:00至3:30特別開放公眾參與,由布拉瑞揚舞團領銜。課程根植於部落生活與學習經驗,無需舞蹈或身體基礎,參與者將從牽手開始,跟隨領唱者學習
郝藝伶
10月1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臺南藝術節「How Young! 好樣的」策展人温慧玟領青年藝術家共創城市新樣貌
2025臺南藝術節於10月24日至11月30日登場,邁入第13屆的藝術節以「How Young!好樣的」為策展主軸,延續城市與藝術共生的理念,展開五大節目脈絡——「城市主張」、「臺灣製造」、「國際串聯」、「教育共創」、「藝文一條通」,內容橫跨戲劇、舞蹈、展覽與多元城市行動,打造屬於臺南的當代藝術生活。 策展人温慧玟以「轉大人」比喻臺南藝術節的成長。她表示,臺南藝術節走到第13年,正如同青少年般「剛從小學畢業」,正要摸索自我、確立方向。她提到起初接下臺南藝術節的策展工作,問了在地朋友「你知道有臺南藝術節嗎?」很多人並不知道,這讓她開始思考,當藝術節到了轉大人的階段,如何讓更多人對它有感?怎麼讓它成為城市文化品牌? 本屆藝術節首度集結八位來自臺南的青年藝術家返鄉共同策展,包括吳子敬、許哲彬、田孝慈、董怡芬、羅文瑾、王彥臻、陳正杰與陳飛口,他們以「臺南人,臺南策展」為核心精神,推出《城市樂手的日與夜》、《來來蹈遊—舞蹈一日》、《臺南甜計劃》展覽等作品,從自身生命經驗出發,以在地視角回應城市文化,展現青年世代與土地共鳴的藝術行動。 城市主張與亞洲連結:
廖威誌
10月1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畢契科夫 × 趙成珍 × 捷克愛樂 百年樂團10/16登上衛武營點燃經典
10月16日衛武營將迎來一場音樂盛事!歐洲指揮大師畢契科夫(Semyon Bychkov)率領「捷克之聲」捷克愛樂管絃樂團,攜手鋼琴新星趙成珍(Seong-Jin Cho),帶來拉威爾與柴可夫斯基的經典曲目,從法式靈動到俄式磅礴,帶你體驗音樂的情感之旅。 紀念拉威爾,法俄經典交織 2025年適逢拉威爾誕生150週年,趙成珍特別錄製拉威爾鋼琴作品全集,為這位樂壇巨匠致敬。音樂會上半場,與畢契科夫和捷克愛樂聯手演繹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以爵士節奏與晶瑩管絃樂色彩,點燃法式浪漫。下半場,畢契科夫領軍獻上柴可夫斯基《e小調第五號交響曲》,從命運的陰鬱開場到輝煌勝利,帶領觀眾感受與命運抗爭的史詩震撼。 畢契科夫:指揮巨擘的音樂魔法 畢契科夫以深刻洞察與細膩詮釋聞名,堪稱當代樂壇巨擘。他曾執棒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等頂尖樂團,2018年起擔任捷克愛樂音樂總監,為這支百年樂團注入新活力。他與捷克愛樂錄製的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全集獲國際樂評盛讚,此次《第五號交響曲》的演出,勢必成為音樂迷的必聽經典! 趙成珍:鋼琴新星的爵士靈魂 趙成珍2015年摘下蕭邦國際
廖威誌
10月15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2025/10/13
《悲慘世界》歡慶40週年 從惡評到傳奇的音樂劇之路 倫敦西區最長壽的音樂劇《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在10月8日迎來首演40週年。這部由荀伯格(Claude-Michel Schönberg)作曲、波布里爾(Alain Boublil)作詞、卡麥隆‧麥金塔什(Cameron Mackintosh)製作的經典作品,1985年在倫敦巴比肯劇院(Barbican Theatre)首演時曾遭劇評猛烈抨擊,卻因觀眾口碑而逆轉命運,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音樂劇之一。 改編自雨果(Victor Hugo)同名小說,《悲慘世界》至今已在53個國家、22種語言上演,全球觀眾超過1億3千萬人。今年倫敦的桑坦劇院(Sondheim Theatre)特別集結歷屆主演舉行限時慶祝場,並宣布2026年將於紐約無線電城音樂廳(Radio City Music Hall)推出大型音樂會版 (圖取自無線電城音樂廳官網) 。 徐任良獲借用史特拉底瓦里「海豚」名琴 加拿大小提琴家徐任良(Timothy Chooi)近日獲日本音樂財團借用1714年製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海
陳潔堯
10月13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寫給恩師的一封信 歐索金斯解讀皮亞爾特鋼琴作品
90歲的愛沙尼亞作曲家皮亞爾特(Arvo Pärt),擅長以簡約的語言說出最深刻的音樂。他的音樂既屬於信仰,也屬於人類共同的靈魂風景。在帕佛‧賈維(Paavo Järvi)帶領愛沙尼亞節慶管弦樂團錄製《信經》專輯,向這位從小就熟識的「酷阿伯」致敬的同時( https://reurl.cc/yAq94O ),另一位來自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的鋼琴家歐索金斯(Georgijs Osokins),也以自己的方式向皮亞爾特的精神宇宙獻上自己的解讀。 《給阿爾沃》( https://reurl.cc/vLMR4o )收錄皮亞爾特所有鋼琴作品,並加入歐索金斯親自改編的《兄弟們》與《哀歌》樂章〈脆弱而和解〉等作品。 1995年出生於里加的歐索金斯出身音樂世家。父親謝爾蓋‧歐索金斯(Sergejs Osokins)是拉脫維亞知名鋼琴家與教育家,長年任教於曾經培養出楊頌斯、克萊曼、尼爾森斯的達爾津音樂學校與拉脫維亞音樂學院。再加上活躍於歐洲舞台的職業鋼琴家,也就是他的兄長安德烈‧歐索金斯(Andrejs Osokins),三人被合稱「三歐索金斯」(The T
陳效真
10月11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紅樓夢》遇上清宮戲 突破創作火花 國光劇團30周年鉅獻《夢紅樓.乾隆與和珅》
國光劇團將於11月在臺北國家戲劇院、臺中國家歌劇院巡演《夢紅樓.乾隆與和珅》,為劇團成立30周年壓軸鉅獻。這齣以《紅樓夢》的詩意夢境對照乾隆晚年的權力實境,呈現帝國盛衰與人性糾葛,兼具歷史視野與人文情懷。 《夢紅樓.乾隆與和珅》首演於2019年,是繼2014《康熙與鰲拜》、2016《孝莊與多爾袞》後的清宮三部曲最終章。編劇林建華以《紅樓夢》「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的意象切入,再由王安祈逐步協力完成,將「繁華易逝」的虛幻之境與清宮權力鬥爭交織,折射乾隆與和珅之間複雜的君臣關係。觀眾可在虛實交錯中,看見大清盛極將衰的宿命。 導演戴君芳表示,作品的張力往往來自最細微的細節,因此本次演員重新打磨人物情感、身段調度與聲腔節奏,讓角色層次更飽滿,帶來全新觀演體驗。舞台與影像設計則取材自「多寶格」概念,並結合鏡面「月洞」意象,具象化虛與實的呼應,讓乾隆與和珅之間的權力角力更具張力。 作曲特別融入「崑歌」風格,由飾演和珅的溫宇航編寫,將《紅樓夢》著名的「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與〈好了歌〉穿插貫串劇中,推動《紅樓夢》的內涵氣韻與乾隆與和珅故事巧妙合織。...
廖威誌
10月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