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ll Posts


2025/9/15
愛因斯坦 首把小提琴「Lina」將拍賣 估價上看30萬英鎊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最早擁有的一把小提琴,即將於10月8日在英國錫倫塞斯特(Cirencester)的DominicWinter拍賣行登場,估價高達20至30萬英鎊(約新台幣820至1230萬元)。 這把小提琴由慕尼黑製琴師尊特勒(Anton Zunterer)於1894年製作,相信是愛因斯坦15歲時購得的第一把小提琴,他更在背面刻上暱稱「Lina」。拍賣專家指出,愛因斯坦從1890年代到1919年間很可能一直使用這件樂器,甚至在思索相對論時也曾邊拉琴邊構想。 1932年,愛因斯坦決定離開納粹德國前,將這把小提琴連同父親贈送的哲學書與一個腳踏車坐墊,交給好友兼物理學家馬克斯・馮・勞厄(Max von Laue)保管。此後物品轉贈給熱愛愛因斯坦的瑪格麗特・洪姆里奇(Margarete Hommrich),並在其家族中保存至今。 拍賣行強調,愛因斯坦「科學與音樂相輔相成」的形象,使這件小提琴不僅是樂器,更是歷史見證,勢必吸引全球收藏家角逐。 休館前壓軸 慕提將在東京文化會館指揮《唐喬望尼》 指揮
陳潔堯
9月15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獻給親子的聖誕嘉年華,百老匯魔幻音樂劇《巧克力冒險工廠》首次登台
改編自羅德·達爾(Ronald Dahl)原著的《巧克力冒險工廠》魔幻音樂劇,由國際知名製作團隊百老匯國際集團(Broadway International Group)與百老匯亞洲(Broadway Asia)製作,首次展開亞洲巡演,台灣站由華文環球藝術娛樂(HUA Universal Arts Entertainment)鉅獻。結合音樂劇與投影科技、魔術幻象,運用3D視覺、場景變幻、大型木偶與特色沉浸式設計,帶領觀眾走進旺卡的奇幻工廠,為全齡觀眾呈現一場夢想與甜蜜交織的冒險旅程。 此劇邀集百老匯金獎的夢幻團隊,包括東尼獎作曲家馬克·夏曼(Marc Shaiman)、作詞家史考特·惠特曼(Scott Wittman)及編劇大衛·葛雷格(David Greig),可以說是匯聚了百老匯最有才華的創作人,自倫敦西區首演,2017年登上百老匯並巡演北美,廣受好評。2025年,旺卡的魔法再度向世界敞開大門!由原版導演、東尼獎得主傑克·奧布里恩(Jack O’Brien)領銜,與巡演導演麥特·倫茲(Matt Lenz)共同打造為亞洲觀眾而升級的全新版本,融
沈書甯
9月15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讓音樂自然生成 指揮家杜南伊 的理念與風範
德國指揮杜南伊(Christoph von Dohnányi)於2025年9月6日在慕尼黑辭世,享壽95歲。他的離去,象徵歐洲戰後成長的一代大師正逐漸走入歷史。對許多愛樂者而言,他既代表德奧音樂家的理性分析傳統,也象徵嚴謹、樸實不浮誇的音樂精神。杜南伊出身具有匈牙利貴族血統,1929年在柏林出生,祖父是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與指揮家艾爾紐・杜南伊(Ernst/Ernő von Dohnányi),與布拉姆斯、李斯特有直接淵源。這樣的家族背景,讓年輕的杜南伊在音樂與思想上,都承繼了深厚的文化傳統與強烈的責任感。 1945年,律師父親與神學家舅舅因為參與反希特勒運動遭到處決,這段慘痛經歷深深烙印在當時年僅15歲的杜南伊心中,也讓他下定決心避開政治,專注於音樂。杜南伊曾經說:「我本來想在戰後讀法律重建正義,但是音樂成了我的避難所。就像祖父那樣,用音符抵抗混亂。」他相信祖父在信中所寫的「音樂是重建世界的工具」,於是,杜南伊從慕尼黑大學法律系轉入慕尼黑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學習作曲、鋼琴與指揮。1951年,他前往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跟隨曾經擔任布達佩斯音樂學院
陳效真
9月13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一圓鄧麗君生前兩大遺憾!辭世三十周年交響陣容首登國家音樂廳
據聞華語歌壇傳奇巨星鄧麗君在世時有兩大遺憾:未曾與交響樂團合作共演,也未踏上過台北國家音樂廳的舞台!今年適逢鄧麗君辭世三十周年,10月5日在國家音樂廳登場的「《永恆與經典》──鄧麗君三十周年音樂會」,灣聲樂團將獻上由交響樂團演繹新詮的多首鄧麗君經典名曲,以當代音樂語言重新描繪那段華語音樂的黃金年代,同時也為這位大家心目中「永遠的歌后」圓夢。 「三十年來,她的歌聲從未離開過大眾的心中。她是一位音樂家,也是一個時代的溫柔記憶。」鄧麗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鄧麗君的三哥鄧長富致詞時,衷心感謝金寶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灣聲樂團與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共同攜手,舉辦這場別具意義的音樂會,讓胞妹生前的遺憾得以圓滿。鄧長富娓娓道來,鄧麗君生前留下多達1,476首歌曲,發行過國、台、粵、日、英、印尼語六種語言專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鄧麗君的歌曲,屬於自己的記憶片段」。 灣聲樂團副董事長黃少華開場致詞時強調,鄧麗君的歌聲是許多人青春歲月中最深刻的聲音印記,灣聲樂團一直以來致力於「古典音樂台灣化、台灣音樂古典化」,「這次我們希望透過弦樂的語言,讓她的音樂重新流動,穿越時
郝藝伶
9月12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FOCASA號召20萬名水手入場,亞洲最盛大馬戲藝術節嗨翻港都!
亞洲規模最大的馬戲藝術節──第二屆FOCASA馬戲藝術節將於10月3日起至10月12日於高雄展覽館輕軌站旁大草地盛大登場。今年活動以「馬戲水手村」為主題,三頂巨型馬戲篷佇立港都,跨國展演一次滿足。免費戶外園區將有超過50個攤位市集、旋轉木馬、高空體驗、港邊酒吧、走繩、雜耍遊具、街頭展演、DJ派對以及「尋夢高蹺巨人」快閃表演。讓大人小孩都能從白天嗨到夜晚不停歇,是中秋與雙十連假親子出遊的最佳選擇。 免費不怕你看!FOCASA馬戲藝術節預估在活動的兩個週末可能會突破20萬人來到活動現場,為了讓所有人都能享受這個馬戲樂園,金曲樂團「宇宙人」、「旺福」也來撐聲量,大家可坐在草皮上吃吃喝喝,就算不進去馬戲篷看演出,在戶外園區也可以待上一整天,每分每秒都充滿驚喜與歡樂。 FOCASA馬戲藝術節由FOCASA馬戲團主辦,於2022 年推出暖身體驗場(試營運),即吸引超過5萬人次參與,成功驗證活動潛力,2023年首屆 FOCASA 馬戲藝術節,在台南水交社文化園區搭建 V-13 馬戲帳篷,邀請國內外馬戲團隊參與,正式啟動藝術節品牌。今年FOCASA馬戲藝術節移師
沈書甯
9月12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用舌頭來趟旅行、姊姊向弟弟借精 臺北藝術節五檔跨域之作 開啟「超限動」模式
今晚你想吃哪一道?!9月11日起,又到了一年一度臺北藝術節上菜的時刻,《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黏著的手、縫合的山體》、《旅行的舌頭》、《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五檔節目輪番登場。跨域繽紛的菜色包括由鮒壽司到菲律賓Buro,從媽媽的味道到實驗料理,引領觀眾用舌頭來趟旅行;以及透過「姊姊向弟弟借精,試圖與伴侶的卵子結合,孕育共同下一代」的另類提問,進而探索生育、家庭關係等議題,折射並列、交織體現出本屆的主題「超限動」(Reeling Hyperreality)。 9月13、14日於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B1 M01多功能室演出的《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由作品融合格鬥與武術的即興身體互動著稱,並引入攝影、裝置等跨域媒材的日本表演團體剛左小組(contact Gonzo),與藝術家 yang02 設計的「機器夥伴」展開「人機協作」。作品核心直指:當無法預測的人類身體行為,經由「機器夥伴」捕捉,並轉譯為文字後產生的誤讀與偏差;映照出試圖以「演算」理解世界的 AI,伴同表演者營造不斷生成、持續
郝藝伶
9月12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藝術與科學碰撞,蘇文琪 VR沉浸式新作《暗宇之感》帶領觀眾穿越黑暗、感知宇宙
2025年9月11日至21日,臺北藝術節將以編舞家暨新媒體藝術家蘇文琪歷時近十年淬鍊的最新力作《暗宇之感》揭開序幕,蘇文琪以「身體能否成為感知暗物質的途徑?」為提問,攜手其團隊YILAB一當代舞團,帶領舞者深入澳洲地下一公里的斯托爾地下物理實驗室(SUPL),以身體回應礦坑中的壓力、寂靜與能量流動。舞者的每個動作經由全身動態捕捉與3D掃描,轉化為虛擬宇宙中的光點與粒子,帶領觀眾在VR世界中隨之漂浮、交織、閃爍,這場沒有語言、沒有劇情的表演,將以身體、影像與聲響引導觀眾重新學會感知。 《暗宇之感》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墨爾本藝術中心(Asia TOPA墨爾本亞太表演藝術三年展)、荷蘭烏特勒支春天表演藝術節、香港西九文化區聯手跨國共製精彩沉浸式作品。創作過程中,蘇文琪與物理學家伊麗莎白・芭貝里奧教授、迪亞歌・布拉斯博士深度交流,將艱澀的理論與宇宙想像轉化為直覺的感官體驗,打造一場橫跨科學與藝術、舞蹈與科技的極致感官體驗,邀請觀眾潛入宇宙最深邃的謎團。蘇文琪表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世界仍有許多不可知的神祕存在,暗物質就是其一,這份不可見卻真實存在的力量
沈書甯
9月1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賴聲川獻給表坊40週年的禮物《那一年,我們下凡》年底壓軸登場
臺灣劇場界歲末盛事來襲!表演工作坊為慶祝40週年,推出原創大戲《那一年,我們下凡》,12月26日起在北藝中心首演,並展開北中南巡演。導演賴聲川於9日率領金鐘影后許瑋甯、劇場老將朱德剛與宋少卿等人出席記者會,揭開這齣「哲學喜劇」的創作幕後,引發高度關注。 臺灣劇場界歲末壓軸盛事——表演工作坊為慶祝40週年,推出原創大戲《那一年,我們下凡》,12月26日起在北藝中心首演,並展開北中南巡演。導演賴聲川於9日率領金鐘影后許瑋甯、劇場老將朱德剛與宋少卿等人出席記者會,揭開這齣「哲學喜劇」的創作幕後,引發熱烈期待。 該劇由劇場大師賴聲川編導,靈感源自其留學舊金山時對流浪漢的觀察,融合臺灣相聲的幽默與《等待果陀》式角色,開創全新「哲學喜劇」類型。賴聲川表示,這是寫給表坊40週年的一封信,從《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到今天,劇場是我們與觀眾的橋樑。希望這部戲帶領觀眾在笑聲中思考生命的價值。 故事聚焦兩位神祕流浪漢,在城市高架橋下以破舊道具扮演東西方歷史人物,展開哲學激辯。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將他們捲入企業權力鬥爭,劇情從思辨對話轉向現實衝突,揭開他們「下凡觀察人間」
郝藝伶
9月10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臺師大「表演藝術學系」成立打造原創音樂劇人才培育基地
臺師大迎來表演藝術教育新里程碑!自115學年度(2026年)起,原「表演藝術研究所」與「表演藝術學士學位學程」正式整併為「表演藝術學系」,臺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所長暨學程主任吳義芳教授表示,表演藝術系將以培育原創音樂劇、業界人才為目標,結合產學資源,推向國際舞台,打造永續的劇場生態。 臺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成立於94學年度,長期致力於音樂劇、藝術管理等專業人才培育;105學年度則設立學士學位學程,銜接大學與研究所,培養多元跨域的劇場人才。如今兩者合一,不僅象徵臺師大在表演藝術教育領域的完整發展,也標誌著音樂劇人才培育的深耕與拓展。 吳義芳指出,表演藝術系成立的初衷來自於二十年的累積,尤其在音樂劇方面,培育路線相當清楚,未來學系將以大學部為基礎,擴大產學連結,並以「中文原創音樂劇」為核心,強調從零到有的創作過程,讓學生在舞台上發光發熱。 新成立的表演藝術學系,課程涵蓋音樂、戲劇、舞蹈、劇場技術、行銷等領域,學生不僅學習專業技能,更必須親身參與舞台演出,從演員訓練到行銷推廣,培養兼具表演底子與跨域創作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此外,研究所自115學年度起將新增
郝藝伶
9月10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威爾第經典歌劇《弄臣》重磅登場 臺中國家歌劇院10週年鉅獻
你聽過命運與音樂交織的悲劇之聲嗎?今年臺中國家歌劇院迎接10週年,以「遇見巨人」系列重磅推出威爾第的不朽經典《弄臣》,這部名列十大歌劇的鉅作,於10月2日至5日在歌劇院盛大演出。改編自澳洲歌劇團的傳奇版本,已故名導莫辛斯基將故事搬到1950年代義大利,揭露上流社會的腐敗與人性掙扎。由指揮張尹芳領軍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聯手國內外頂尖聲樂家,帶你走進威爾第的音樂宇宙! 歌劇《弄臣》原名《詛咒》,是威爾第最具戲劇性的作品之一,講述一名專以譏諷取悅雇主公爵為生的弄臣里戈雷托,在一次玩笑中惹怒其他貴族,被當眾詛咒;而他極力保護的女兒吉爾達,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愛上了風流成性的公爵,被劫入宮中玷汙。崩潰的里戈雷托買通殺手、謀害公爵,但命運之神卻讓死亡降臨在女兒身上。 《弄臣》改編自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劇作《國王取樂》。當時法國國王對《國王取樂》有意挑動群眾醜化統治階級,在巴黎首演隔天勒令禁演。為了讓《弄臣》順利上演,威爾第修改劇名、時空,虛擬當事人曼托瓦公爵,終於讓這部歌劇通過重重審查、登上舞台,一炮而紅演出至今。 威爾第僅花了40天就完成《弄臣》創作,彷彿音樂從腦中
郝藝伶
9月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退役球星周思齊也點讚!棒球x音樂劇《轟吧!全壘打》激起熱血魂
繼《Musical TARU! 恐龍復活了!》與《綠野仙蹤》掀起親子觀劇風潮後,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AM創意)再度推出全台首部棒球主題家庭音樂劇《轟吧!全壘打》,這部音樂劇改編自韓國LIVE株式會社熱評如潮的作品《棒球王,海洋隊!》,以「棒球 × 少年 ×...
沈書甯
9月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2025/9/8
大都會歌劇院高畫質轉播觀眾腰斬 彼得‧吉爾伯坦言挑戰重重 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Met)總監彼得‧吉爾伯(Peter Gelb)近日在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專訪中承認,歌劇院的招牌計畫The Met: Live in HD(圖取自官網)觀眾數量自疫情後大幅下滑,目前僅剩下疫情前的約55%。 彼得‧吉爾伯回顧,自己自2006年上任後推動此轉播計畫,讓歌劇透過電影院直播走向全球。他表示,疫情初期大都會歌劇院還肩負「公共責任」,每天免費播放錄製的歌劇,甚至用 Skype 集結世界各地歌手舉辦「At-Home Gala」。然而,隨著娛樂習慣改變,如今每場轉播平均收視人數約20萬,已遠低於疫情前的40萬。 部分評論認為,這些高畫質轉播雖曾擴大歌劇影響力,但也讓觀眾更少進劇院,反而削弱現場票房,更有樂評人直言「這是一個過時的噱頭」。 彼得‧吉爾伯強調,大都會歌劇院仍要透過創新製作與國際串聯,繼續拉近歌劇與大眾的距離。 薩隆納擔任洛杉磯愛樂 創意總監 馬凱拉將提早離任奧斯陸愛樂 芬蘭指揮兼作曲家薩隆納(Esa
陳潔堯
9月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當代俄羅斯作曲界傳奇 謝德林藝術與愛的一生
俄羅斯作曲家謝德林(Rodion Shchedrin)於8月29日因急性心臟衰竭在慕尼黑逝世,享壽92歲。他的職業生涯跨越蘇聯與後蘇聯時期,作品涵蓋器樂獨奏、歌劇、芭蕾、合唱作品與管弦樂曲,與妻子,也就是20世紀芭蕾巨星普利謝茨卡雅(Maya Plisetskaya)的藝術合作,更鞏固他在音樂史上的獨特地位,堪稱近代俄羅斯最重要作曲家之一。 謝德林出生於1932年,父親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學作曲,以教學和演奏中提琴維持生計,並與8個都學習音樂的兄弟組成「謝德林兄弟樂團」;母親則是在莫斯科大劇院的行政專員,因為學習鋼琴認識未來的丈夫。原來父母為他取的名字是「羅伯特」(Robert)以向舒曼致敬,但是在教堂祕密受洗時,神職人員對這個「外國名字」感到不滿,所以改成源自希臘文的東正教名字「羅季翁」(Rodion)。 雖然家中充滿音樂氣息,但是幼年時期的謝德林對音樂並沒有特別感興趣,是父親以釣魚為誘因鼓勵他學習鋼琴來奠定基礎。當德軍在1941年逼近莫斯科時,謝德林與家人撤往古比雪夫(今薩馬拉),父親在當地樂團工作並且擔任蕭斯塔科維奇的助手。在饑餓與恐懼中,10
陳效真
9月6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廣藝X文策院 第七屆《金創獎》出爐 玩勮工廠《烏秋—黑羽的斷翼者》抱回金獎!
由廣藝基金會與文化內容策進院合作主辦,2025第七屆《表演藝術金創獎》於9月6日揭曉,玩勮工廠以動漫美學打造原創武打音樂劇《烏秋—黑羽的斷翼者》,作品風格鮮明,視覺與聽覺張力十足,呈現青春成長的熱血與矛盾,勇奪金獎及獎金20萬元!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強調,金創獎不僅是評選優秀的創作,更共同推動台灣表演藝術創作平台的重要實踐,期待金創獎未來能打造成好作品、好平台、好市場。 閱時的原創BL音樂劇《我的當兵生活怎麼會男上加男》演出計畫拿下銀獎(獎金15萬元),銅獎(10萬元)得主為喜歡唱片股份有限公司的《阿嬤的過去進行式》,佳作兩名則頒給:高丞賢的《Drag 后生還者》,以及動見体的《KTV 多雲時晴偶陣雨》,各獲獎金5萬元。 國內表藝界的年度盛會,第七屆《金創獎》試演決選暨頒獎典禮9月6日在桃園廣達電腦總部廣藝廳舉行,現場除了聚集國內藝文場館及表演團隊代表,更吸引眾多觀眾進場觀賞原創作品試演,透過現場人氣投票為心儀團隊應援,讓典禮氣氛熱烈非凡。 在主持人柯念萱介紹下,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開場致詞時表示,金創獎邁入與文策院合作的第二年,不僅是優秀創
郝藝伶
9月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從巴黎到臺北「2025 Camping Asia」舞蹈盛典回歸,跨文化、跨世代、跨領域新秀齊聚共舞未來
11月10日(一)起至21日(五),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將再次迎來亞洲最具能量的舞蹈盛會「Camping Asia」,這場結合舞蹈營與舞蹈節的藝術節,由北藝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CN...
沈書甯
9月3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生成式AI群英傳:生成式AI軟體點將錄24 智能療癒新紀元:生成式AI如何重寫音樂療法規則書
引言:從工具到共創者——AI的進場與典範轉移 如果說第23期我們回顧了音樂療法數千年來「人力所及」的廣度與深度,那麼本期的起點,正是這個古老領域「突破人力極限」的爆炸性瞬間——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正式進場。 這不是另一個輔助工具的出現,而是一位不知疲倦、靈感永不枯竭的「共創者」的誕生。 它從根本上改寫了音樂療法的規則:從過往依賴治療師預先創作或挑選曲目,邁向根據使用者即時生理數據、情緒狀態與歷史反應,動態生成「僅此一刻、僅此一人」的專屬療癒音景。 本期將完全聚焦於AI生成式音樂軟體成熟後,為全球音樂療法研究與實踐所帶來的質變,特別是其對東西方傳統產業與專業模式所產生的改變與輔助作用。我們將深入探討: 🔷第一章:技術破曉——關鍵AI模型與演算法如何驅動療癒革命🔷 本部分將徹底脫離歷史敘述,直接切入AI音樂生成技術的核心,解釋其為何是音樂療法的「遊戲規則改變者」。 從「生成音樂」到「生成療效」:核心演算法演進 生成式AI之所以能夠為音樂療法帶來革命,其背後是多種演算法的協同作用,它們不僅能「創作」音樂,更能學習和優化音樂
Jimmy lane
8月29日讀畢需時 30 分鐘


生成式AI群英傳:生成式AI軟體點將錄23 音樂療法:從古典智慧到AI創新的跨時代演進
本期將引領讀者穿越音樂療法的歷史長河,從遠古文明對聲音治癒力的直覺信仰出發,一路追溯至今日由人工智慧(AI)所驅動的創新浪潮,全面剖析這場橫跨千年的療癒革命。 音樂作為人類文明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其固有的治療力量在數千年前就已被世界各地的先賢所認識和運用,並從神秘的文化實踐逐步演變為專業化的學科。 生成式AI的崛起,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革新音樂療法。它不僅能夠實現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音樂生成,還能根據使用者即時的生理和情緒數據進行動態適應,並大規模地傳遞治療性音景。 當AI與穿戴式生物感測技術相結合時,更創造了一個強大的閉環系統,能夠實現對情緒和生理狀態的即時、個人化調節。 展望未來,AI音樂療法預計將超越傳統的治療範疇,轉向普及化和預防性的健康應用。 這意味著它將成為日常生活中管理壓力、提升福祉的重要工具。然而,要實現這一願景,需要跨越技術、神經科學、人文學科和政策等多個領域的深度跨學科合作,並在倫理框架下負責任地引導其發展。AI驅動的音樂療法代表著從被動治療到主動健康的範式轉變,潛力在於在全球範圍內普及個人化的身心健康支持,開啟「情緒醫學」的新
Jimmy lane
7月22日讀畢需時 20 分鐘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