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藝聞


再現《生命中最美好的5分鐘》奇蹟,楊奇煜連滾帶爬、唐從聖喊「先不要!」
果陀劇場音樂劇《生命中最美好的5分鐘》自2021至2022年全台巡演以來,感動萬名觀眾,廣獲好評,受疫情影響暫時封箱,讓不少劇迷感到惋惜,劇組時常收到敲碗的「請願」。為了回應觀眾熱烈的期待,今日劇組舉辦記者會,驚喜宣告本劇將於2026年展開全新巡演強勢回歸,並由原班人馬──動感喜劇天王唐從聖、新科金鐘主持人楊奇煜,偕同新血卡司方宥心、張郁婕與鎮萬鈞領銜主演。 《生命中最美好的5分鐘》由導演梁志民攜手音樂總監陳國華、編劇王慕天共同製作,講述一名粗心的陰間使者誤殺了命不該絕的主角,為了彌補疏失,陰間使者答應他「穿越時空改變錯誤」的願望,展開了「穿越時空、彌補遺憾」的奇蹟之旅。整齣戲共收錄18首原創歌曲,演出皆由現場樂團全程Live演奏,音樂總監陳國華現身表示:「做舞台劇非常有趣,創作完成我必須清唱Demo給演員們聽,模擬他們的心境,就像是我一個人分飾所有人的角色。」 唐從聖在本劇中飾演一名多才多藝的陰間使者,除了要唱、要跳,還要會雜耍、溜直排輪、懸吊、打鼓…等十八般武藝,但他認為當演員就像一張白紙,導演要上什麼色就上什麼色,才藝學了在身上就是自己的,
陳佳樂
10月22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臺灣原創與國際視野激盪 2025秋天藝術節引爆思辨熱潮
2025秋天藝術節以「在裂縫中重組我們」為主題,回應當代身份、語言與關係的流動與挑戰,即日起至11月30日盛大展開。連續六週、七檔節目共21場演出,將透過舞臺與周邊活動,激發思辨與對話。 今年票房表現亮眼,整體銷售已突破七成,12場演出售罄,包括《泰坦》開賣不到一個月搶購一空、《超辛奇小熊軟糖》挾國際好評熱銷、《K與龐蒂的神秘降靈》加場後秒殺,展現觀眾的熱烈支持與高度期待。 以藝術回應時代 在裂縫中重組「我們」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秋天藝術節一直致力於回應時代與社會現實,讓思考能夠雙向流動、對話實際發生在劇場的場域中。 她指出,今年以「在裂縫中重組我們」作為主題,是希望藉由藝術語言跨越疆界,讓人在觀看時思考──我們如何理解彼此?又如何重新成為「我們」?劇場不僅是表述的場所,更是承接差異並展開討論的空間。 劉怡汝邀請觀眾走進劇場,一同讓理解在裂縫中產生,尋找更多新的可能。 臺灣原創領銜 唱響土地與文化共鳴 三部臺灣原創新作率先點燃藝術節熱情。金曲歌王桑布伊打造的《無界的疆域》融合卑南族歌謠與現代音樂,全程不插電演出,唱出土地與信仰的共
廖威誌
10月22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蕭邦大賽落幕 陸逸軒奪金、華裔橫掃
第十九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結果出爐:美籍華裔陸逸軒(Eric Lu)奪下首獎與金牌。陸逸軒10年前已在華沙摘下第四名,這次「二度來襲」終於封王;他同時是里茲國際鋼琴大賽2018年首獎得主。評審主席奧爾森(Garrick Ohlsson)表示經過長時激辯才定案,但現場反應不若往年熱烈,網路也出現爭議聲。 本屆頒獎呈現「華裔天下」:第二名為加拿大的陳禹同(Kevin Chen,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第三名王紫桐 (中國)。入圍與得獎者中僅一位日本人桑原詩織(Shiori Kuwahara,日本,並列第四),韓國「大賽常勝軍」本屆無緣獎項;歐洲僅波蘭的彼得・阿列克謝維奇(Piotr Alexewicz)以第五名「倖存」。 焦點新人是年僅17歲的呂天瑤(中國,並列第四),她師承卡塔芝娜・波波娃-茲德龍(Katarzyna Popowa-Zydroń),以成熟氣質與「最佳協奏曲演出」獎脫穎而出,被讚「風格閃耀、控制精準」。至於評審與樂迷看法並不一致:有評論盛讚陸逸軒的詩意與老到,也有人質疑名次與專項獎分配。整體而言,本屆水準被公認極高,但「誰最像蕭邦」
陳效真
10月21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給下一個世代的藝術學苑Camping Asia 藝術家齊聚 共創跨域未來
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與香奈兒品牌攜手合作的第三屆Camping Asia,於11月10日至21日在北藝中心盛大舉行。為期12天的沉浸式營隊不僅為新世代創作者打造,透過公開活動如大堂課、論壇與舞蹈影展,邀請一般觀眾近距離參與,匯聚表演與視覺藝術家、教育工作者與學生,探索身體在跨領域、跨世代與跨文化中的無限可能。 策展人林人中表示,Camping Asia是一個讓表演及視覺藝術家、教育及文化工作者與下個世代的學子們,以身體為跨領域、跨世代、跨文化所聚集的場域。」今年特別關注於「藝術家向我們揭示身體如何製造意義,如何與社會交往,為何而動且如何創造新的語言與感知。讓身體擁抱未知、歌頌未來;而未來,就住在我們身體裡。」也透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公開活動,讓2025 Camping Asia的這份能量分享給更廣大的社群。 大堂課:集體身體的共鳴 每週五上午的大堂課是所有學員的通識課程。11月14日(週五)下午2:00至3:30特別開放公眾參與,由布拉瑞揚舞團領銜。課程根植於部落生活與學習經驗,無需舞蹈或身體基礎,參與者將從牽手開始,跟隨領唱者學習
郝藝伶
10月1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臺南藝術節「How Young! 好樣的」策展人温慧玟領青年藝術家共創城市新樣貌
2025臺南藝術節於10月24日至11月30日登場,邁入第13屆的藝術節以「How Young!好樣的」為策展主軸,延續城市與藝術共生的理念,展開五大節目脈絡——「城市主張」、「臺灣製造」、「國際串聯」、「教育共創」、「藝文一條通」,內容橫跨戲劇、舞蹈、展覽與多元城市行動,打造屬於臺南的當代藝術生活。 策展人温慧玟以「轉大人」比喻臺南藝術節的成長。她表示,臺南藝術節走到第13年,正如同青少年般「剛從小學畢業」,正要摸索自我、確立方向。她提到起初接下臺南藝術節的策展工作,問了在地朋友「你知道有臺南藝術節嗎?」很多人並不知道,這讓她開始思考,當藝術節到了轉大人的階段,如何讓更多人對它有感?怎麼讓它成為城市文化品牌? 本屆藝術節首度集結八位來自臺南的青年藝術家返鄉共同策展,包括吳子敬、許哲彬、田孝慈、董怡芬、羅文瑾、王彥臻、陳正杰與陳飛口,他們以「臺南人,臺南策展」為核心精神,推出《城市樂手的日與夜》、《來來蹈遊—舞蹈一日》、《臺南甜計劃》展覽等作品,從自身生命經驗出發,以在地視角回應城市文化,展現青年世代與土地共鳴的藝術行動。 城市主張與亞洲連結:
廖威誌
10月1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畢契科夫 × 趙成珍 × 捷克愛樂 百年樂團10/16登上衛武營點燃經典
10月16日衛武營將迎來一場音樂盛事!歐洲指揮大師畢契科夫(Semyon Bychkov)率領「捷克之聲」捷克愛樂管絃樂團,攜手鋼琴新星趙成珍(Seong-Jin Cho),帶來拉威爾與柴可夫斯基的經典曲目,從法式靈動到俄式磅礴,帶你體驗音樂的情感之旅。 紀念拉威爾,法俄經典交織 2025年適逢拉威爾誕生150週年,趙成珍特別錄製拉威爾鋼琴作品全集,為這位樂壇巨匠致敬。音樂會上半場,與畢契科夫和捷克愛樂聯手演繹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以爵士節奏與晶瑩管絃樂色彩,點燃法式浪漫。下半場,畢契科夫領軍獻上柴可夫斯基《e小調第五號交響曲》,從命運的陰鬱開場到輝煌勝利,帶領觀眾感受與命運抗爭的史詩震撼。 畢契科夫:指揮巨擘的音樂魔法 畢契科夫以深刻洞察與細膩詮釋聞名,堪稱當代樂壇巨擘。他曾執棒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等頂尖樂團,2018年起擔任捷克愛樂音樂總監,為這支百年樂團注入新活力。他與捷克愛樂錄製的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全集獲國際樂評盛讚,此次《第五號交響曲》的演出,勢必成為音樂迷的必聽經典! 趙成珍:鋼琴新星的爵士靈魂 趙成珍2015年摘下蕭邦國際
廖威誌
10月15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紅樓夢》遇上清宮戲 突破創作火花 國光劇團30周年鉅獻《夢紅樓.乾隆與和珅》
國光劇團將於11月在臺北國家戲劇院、臺中國家歌劇院巡演《夢紅樓.乾隆與和珅》,為劇團成立30周年壓軸鉅獻。這齣以《紅樓夢》的詩意夢境對照乾隆晚年的權力實境,呈現帝國盛衰與人性糾葛,兼具歷史視野與人文情懷。 《夢紅樓.乾隆與和珅》首演於2019年,是繼2014《康熙與鰲拜》、2016《孝莊與多爾袞》後的清宮三部曲最終章。編劇林建華以《紅樓夢》「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的意象切入,再由王安祈逐步協力完成,將「繁華易逝」的虛幻之境與清宮權力鬥爭交織,折射乾隆與和珅之間複雜的君臣關係。觀眾可在虛實交錯中,看見大清盛極將衰的宿命。 導演戴君芳表示,作品的張力往往來自最細微的細節,因此本次演員重新打磨人物情感、身段調度與聲腔節奏,讓角色層次更飽滿,帶來全新觀演體驗。舞台與影像設計則取材自「多寶格」概念,並結合鏡面「月洞」意象,具象化虛與實的呼應,讓乾隆與和珅之間的權力角力更具張力。 作曲特別融入「崑歌」風格,由飾演和珅的溫宇航編寫,將《紅樓夢》著名的「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與〈好了歌〉穿插貫串劇中,推動《紅樓夢》的內涵氣韻與乾隆與和珅故事巧妙合織。...
廖威誌
10月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鋼琴巨擘艾馬爾再訪臺灣 以《遊戲》獻上對庫塔格的最高致敬
睽違十三年,法國當代鋼琴巨擘皮耶–洛朗.艾馬爾(Pierre-Laurent Aimard)於10月12日重返國家音樂廳,舉行鋼琴獨奏會,這位被《華爾街日報》譽為「非凡遠見者」的大師,此行特別獻上匈牙利作曲家庫塔格《遊戲》(Játékok)曲集,向將在明年滿百歲的傳奇作曲家致敬。 艾馬爾的節目設計別具巧思,他將《遊戲》與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舒伯特的「蘭德勒舞曲」穿插演奏,讓橫跨三個世紀的鋼琴作品相互呼應。更令人期待的是,他還將帶來庫塔格尚未出版的全新創作,這份亞洲巡演的獨家曲目,獨厚臺灣聽眾。 除了演奏會,艾馬爾也熱衷音樂教育,曾在紀錄片《我為琴狂》(Pianomania)中展現其對鋼琴細節的堅持。本次來臺,兩廳院特別安排大師班,並提前與大師討論選琴與調音,力求在音樂廳完美呈現屬於艾馬爾的聲音世界。 從音樂神童到當代權威 艾馬爾出生於法國里昂,自幼被譽為鋼琴神童,八歲便演奏荀白克作品,16歲進入巴黎音樂院後受到作曲大師梅湘伉儷的賞識。此後他在當代音樂領域嶄露頭角,並在布列茲引薦下加入巴黎當代樂團,與史托克豪森、卡特、李格悌等重量級作曲家合作
廖威誌
10月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嚎哮排演首度挑戰音樂劇類型,推出《別叫我成功》融合饒舌與本土精神
由綠光創藝出品、嚎哮排演聯合製作的音樂劇《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將於10月3日至12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連演八場。作品以鄭成功的歷史典故切入,透過父子間的情感糾葛重新追問「什麼才是成功?」在饒舌、R&B與本土精神的交織中,為臺灣音樂劇注入新活力。 💢從歷史到家門:親子衝突的嘻哈對話 故事從一場宮廟危機展開:國姓廟即將被都更拆除,主委鄭萬里決定辦藝術節來搶救家園。正當大戲要登場時,身為劇團之子的鄭馬豪突然回家,宣告要當導演。父子觀念衝突,引爆連日爭吵,藝術節瞬間成了「家務事擂台賽」。 這場戲中戲,不僅呼應鄭成功與父親鄭芝龍的矛盾,也映照現實生活中父與子的隔閡:傳統的堅持對上年輕的叛逆,父愛隱藏在碎念與便當裡,而孩子始終渴望一句肯定。創作者希望觀眾在笑聲與音樂之間,感受到當今普遍存在的親子議題。 💢饒舌融合劇場:開創音樂劇新局 歷經5年打磨,《別叫我成功》源自臺中國家歌劇院音樂劇孵育計畫,從提案到讀劇,在2024年臺中首演後獲得迴響。今年北藝中心演出版本延續嚎哮排演獨有風格,與音樂人張清彥再度合作,創作出多首結合嘻哈、R&B與台語
廖威誌
10月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北藝中心啟動「點亮劇場發展獎助計畫」攜手企業助臺北戲劇獎能量延續
2025年首屆「臺北戲劇獎」落幕,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宣布啟動「2025 點亮劇場發展獎助計畫」,以延續臺北戲劇獎成果,並透過企業資源挹注,支持得獎者持續創作與展演,推動文化永續。 北藝中心指出,點亮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劇場人才持續在舞台上發光,並透過經驗傳承,為城市累積更多具深度與影響力的作品。在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律師號召下,計畫自首屆起便獲得雲端伺服器領導廠商「緯穎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及多位企業家支持。緯穎科技秉持「釋放數位能量、點燃永續創新」的理念,以實際行動投入藝文領域,展現企業社會責任。 北藝中心董事長王文儀對此表示,臺北戲劇獎不僅是對藝術家的肯定,更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起點。透過點亮計畫,期盼陪伴創作者走得更遠,讓觀眾見證劇場的價值與力量。 本屆計畫將提供團隊得獎者新臺幣15萬元、個人得獎者9萬5千元,支持其於2026年完成全新演出或創作計畫。同時,北藝中心鼓勵創作者兼任「人才培育者」,並將於12月16至18日舉辦「臺北戲劇獎得獎人物講座」。講座為期三日,內容包含吳璟賢與林靖雁對談「從藝穗到戲劇獎的生存筆記」;張稜與許富凱
廖威誌
10月2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雙手成為《Kiss & Cry》主角 指尖舞出人生故事 十月登衛武營
什麼樣的演出,能讓劇場化身電影拍攝現場,攝影師、道具師、燈光師都成為主角?什麼樣的舞蹈,主角不是人,而是一雙雙表情豐富的手?10月18、19日,比利時阿斯特嘉舞蹈劇場(Astragales)經典作品《Kiss & Cry》在衛武營展開全臺首演。 《Kiss & Cry》十年來風靡全球超過30個國家,中文版由金馬影帝莫子儀傾聲演繹,帶領觀眾潛入由指尖、微縮模型與即時影像交織的夢境,親眼見證一部關於愛與記憶的電影,在舞台上即時誕生。該作品由比利時電影導演賈柯・凡・多梅爾(Jaco Van Dormael)與其妻子、編舞家蜜雪兒・安・德梅(Michèle Anne De Mey)共同創作,作品打破第四面牆,既非傳統戲劇也非舞蹈,而是一部「正在進行中的電影」。 舞台上沒有傳統布景,而是一座座精巧的微縮模型:火車站、廚房、森林、游泳池。表演者的雙手在鏡頭前翩翩起舞,時而交纏、時而追逐,演繹戀人跨越一生的聚散離合。口白則由莫子儀以深沉富層次的聲音詮釋,為這段愛情記憶注入溫度與重量。 此作的魔幻核心,在於所有「電影魔法」的幕後製作都同步上演。攝影師穿梭模型之間
郝藝伶
10月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莫子儀尚未現身票已賣五成,東野圭吾暢銷小說改編台版舞台劇年末登場
東野圭吾暢銷小說《嫌疑犯𝑿的獻身》出版20週年之際,笨鳥工作室攜手 udnFunLife 聯合數位文創與莎妹工作室,歷經兩年多的爭取,成功取得授權,將其改編為台版舞台劇。該劇將於歲末年終12月26日至28日登上國家戲劇院,9月9日賣關子搶先開賣盲鳥票,卡司尚未公布,至今票券銷售已破五成,可見台灣劇迷的期待度破表。今日劇組舉辦卡司公布記者會,宣告此劇由金馬影帝莫子儀領軍台灣劇場及影視實力派演員,包含葉文豪、梅若穎、高英軒、黃云歆、周明宇、杜思慧、許懷民、謝孟庭、何冠儀共同演出。 《嫌疑犯𝑿的獻身》已在日本、韓國、中國、印度等多個國家改編成影視版本,現首次授權台灣改編成舞台劇的契機,源於笨鳥工作室製作人暨出品人楊帛翰因該作劇情大受震撼,努力不懈向日方洽談版權,光是信件來回就累積了70多封。本劇最大的伯樂──udnFunLife 聯合數位文創董事長李彥甫表示收到企劃案的第一時間他就決定一定要牽起合作的機緣,這是udnFunLife 聯合數位文創的第30號投資作品,是一部典型的知名IP在台灣落地發展的作品,相當符合他們「把世界帶進台灣」的理念。...
陳佳樂
10月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朱宗慶打擊樂團《泥巴》改版再出發 訴說土地與生命的雙重樂章
朱宗慶打擊樂團邁向 40 週年,倒數百日之際,以全新改版的擊樂劇場《泥巴》本週在國家戲劇院登場,作為「永遠再出發」的序章,隨後 10 月、11 月將巡演至臺中、苗栗與高雄。 《泥巴》在 2022 年年底因倉庫火災,舞台裝置全毀,演出被迫中斷。三年後,朱團讓作品以全新創作姿態重生,展現堅毅的藝術精神。 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在迎接 40 週年之際,再度推出《泥巴》意義非凡。四十年來推動打擊樂,經常面臨「打掉重練」的挑戰,但始終支撐他向前的,是那份單純的信念──希望透過藝術與音樂,為社會注入溫暖與力量。 此次製作延續對童年與家園的記憶,並聚焦於「火與光」的象徵。劇情加入全新角色線索:取材自「瓷林」創辦人林光清先生的製陶人生,與朱團四十年的發展歷程相互呼應。雙重敘事結構使「尋找自己聲音與形狀」的旅程,延伸至更深層的文化隱喻。 導演李小平指出:「朱團四十年來,為這片土地說過許多動人的故事。此刻我們也希望藉由作品訴說自己一路以來的努力,讓音樂與舞台清楚傳達這段歷程。」因此本次製作幾近全新,從音樂、文本到舞台、燈光與影像全面翻新,也讓排練過程充滿挑戰。...
郝藝伶
9月26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舞台說再見,影像卻說「等等,還沒完」得獎者談表演節目的數位變身
當劇場的布幕拉開,卻不是在黑盒子裡,而是在電腦或手機螢幕上閃亮登場,這早已不是科幻,而是表演藝術正在經歷的數位變身。自 2023 年創辦以來,「雲舞台獎」讓好作品在雲端擁有了「第二生命」──被更多人看見、被更久喜愛。如今第三屆正熱力徵件中,舞台能量如何放大?我們回訪前兩屆的六位得獎者,聽聽他們的數位冒險故事。 顏荻峻:音樂上雲,青春常駐 以《天.地.人.心》奪下第二屆音樂類首獎的顏荻峻直言,影像化是「非做不可的時代任務」。演出過去一閃即逝,如今透過平台能被年輕世代點擊收藏,還能長久保存。他笑說,自己經營 YouTube 原本只是記錄音樂學習,沒想到意外變成宣傳神助攻,甚至讓沒進過音樂廳的觀眾先「試聽」,最後還真的走進音樂會現場。 陳群堯:舞台說再見,影像卻說「等等,還沒完」 以《再見了,幸福呀!Goodbye Happiness》拿下戲劇類首獎的陳群堯覺得,劇場最迷人之處是那場場獨一無二的呼吸與能量,可惜總是倏忽即逝。幸好有影像,把那些珍貴片刻留住,還能讓更多人再度相遇。他回憶,作品上演時正逢場地搬遷,能以影像留下告別紀錄,別有意義。更妙
郝藝伶
9月24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當舞者「幾乎不動」一小時,瑪麗亞‧哈薩比《此時此地》挑戰凝視的極限
國際知名藝術家瑪麗亞‧哈薩比(Maria Hassabi)帶來最新獨舞作品《此時此地》(On Stage),作為2025臺北藝術節的壓軸閉幕大作在亞洲首演,將於9月27、28日登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這是一場「凝視的藝術」,哈薩比以極緩慢、近乎靜止的方式移動,邀請觀眾一同「暫停」,回到觀看的本質去感知與探問:「我們是不是還有機會跟可能性,在這麼大的舞臺上去感覺到人跟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此時此地》全長近一個小時,幾乎除去所有舞臺效果,沒有多餘燈光、服裝、音樂等外在干擾,也沒有敘事。哈薩比獨自站在鏡框式舞臺最前緣,以「靜止」與「減速」,即「減速速率」的技巧,在各種熟悉的姿態間轉換——從古希臘雕塑的輪廓,到流行文化的經典姿態,再到日常生活的簡單動作。這些姿態介於靜止與動態影像之間,宛如一張張逐格影像,彷彿一場微妙的「影像遊行」在眼前緩慢流動。哈薩比單純以身體本身的物質性,來建構視覺與感知的擴延。觀眾感受到時間被拉長的重量,呼吸、肌肉的張力,或維持平衡的顫抖都因此被放大,她藉由這樣的慢,對抗舞蹈固有的「短暫性」。 《此時此地》於2023年首演
沈書甯
9月24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白色毛怪、錫人伴同舞者亂中有序,印尼行為藝術家麥拉蒂《斷片》來台首演
由印尼街頭機車縱橫、行人見縫穿越的「亂中有序」獲得啟發,讓白色毛怪、錫人與男女舞者同台演繹,半人半獸、善惡交織的印尼神話與古典戲劇元素,9月20、21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登場的《斷片》(LAPSE),為印尼知名的視覺及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的最新作品,匯聚跨國創作團隊包括印尼、臺灣與新加坡藝術家,攜手展開一場亞洲當代跨域合作,同心協力探索「混亂」、「無聲秩序」的感官實驗。 《斷片》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與墨爾本藝術中心三館共製,擔任編舞與導演的麥拉蒂,自2019年即開始構思,過程中歷經疫情而延宕,也曾先以短片形式在日本、臺灣面世,之後才發展為現場演出。《斷片》排練與巡演橫跨印尼、新加坡、澳洲與臺灣四地,2023年在新加坡首演,今年巡演至澳洲後,9月則首度來台呈現作品中攸關時間、記憶、自然三者,「混亂之中蘊藏著潛力與新的可能」。 麥拉蒂出生於印尼梭羅,自幼接觸傳統與現代並行的身體語彙、舞蹈環境,曾受教於日本舞踏名家古川杏子(Anzu Furukawa),並負笈德國布倫瑞克造型藝術學院(
郝藝伶
9月2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2025 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開展 13組藝術家共探「未來生命」
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主辦第9屆「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由策展人謝慧青以「混種演化.未來生命New Type」為主題策展,邀集台灣、日本、澳洲、阿根廷等13組作品,即日起在中原文創園區展出到10月12日止,以沉浸式與互動裝置為主軸,打造跨越生物、機械與虛擬邊界的科技藝術盛會。 三大子題探索未來生命樣態 展覽規劃三大子題:「嵌合賽伯格」、「混種創生」、「虛擬生命」,涵蓋人工智慧、基因改造、人工生命等領域,引導觀眾思考科技與生命交織下的新樣貌。謝慧青表示,人與動物、機械早已在演化潮流中共同進化,展名「New Type」取材自日本科幻動畫《機動戰士Gundam》,象徵人類在宇宙環境中突破思想與能力的革新,進而延伸討論未來生命的多元形式與倫理挑戰。 13組作品、8件沉浸式互動體驗 為期21天的特展,呈現13組藝術家作品,其中8件為沉浸式互動創作,涵蓋室內與戶外展區。透過聲光、動態感測與觀眾參與,帶來全新感官體驗。觀眾不僅是觀看者,更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林俊遑、黃紀虹、戴明珊的裝置《複皮》,更將搭配舞者於10月帶來4場次現場共演,深化互動層次。
郝藝伶
9月2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孫翠鳳領軍新生代,明華園浪漫代表作《界牌關傳說》重返國家戲劇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攜手明華園戲劇總團,隆重推出明華園經典鉅作《界牌關傳說》,該劇自1993年於世界戲劇節首演、曾代表臺灣登上國際舞台,被譽為歌仔戲百年來最浪漫的代表作,經過三十餘年的淬鍊,將於2025年9月20日至21日重返國家戲劇院。本次演出由國家文藝獎得主陳勝國編導,集結臺灣傳統戲劇無敵小生孫翠鳳與明華園總團新世代演員同臺競演,翻新好戲展現歌仔戲的全新風貌,讓這齣經典不僅延續明華園的傳承精神,更在世代交替中煥發新生命,帶領觀眾在熟悉的故事中看見嶄新的風貌與青春能量。 明華園是臺灣歌仔戲的代表團隊之一,長年在傳統與創新之間不斷突破,製作人陳昭賢表示,這次《界牌關傳說》在視覺跟聽覺都有重大的突破並且用輕時尚做包裝,她認為把經典的作品代代相傳下去是很重要的事情,相信這一輩看這齣戲也會有很深的感動。飾演主角的國寶級演員孫翠鳳同樣信心滿滿:「這次整個布景、戲服全面重製,甚至很多曲牌也請作曲老師重新再編排,所以以前看過的老戲迷,走進劇場等於在看一齣經典中的新戲。」 《界牌關傳說》是一部刻苦銘心,跨越國仇家恨的愛情悲劇。明華園首席編導陳勝國表示,羅
沈書甯
9月1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唐美雲、唐文華雙唐 CP 再聚首《夢在海潮那邊》海上權謀、愛情交織史詩
2025 年廳院選,唐美雲歌仔戲團以全新旗艦大作《夢在海潮那邊》於 10 月 16 日至 19 日隆重登上國家戲劇院。由唐美雲、唐文華、許秀年、小咪等重量級卡司領銜,帶來一場融合權謀與愛情的史詩級舞臺冒險。 該劇跳脫史實,將海賊、官府與天地會三股勢力推上舞臺核心,營造暗潮洶湧的權力角逐,同時交織愛恨糾葛的人性故事。諜影與情感的交鋒,映照人心深處的抉擇與掙扎,帶領觀眾走進一個跨越歷史與想像的平行宇宙。 反轉史書 海賊女王的命運抉擇 故事主角「蔡牽媽」是最令嘉慶皇帝頭疼的「海賊女王」,她不再是丈夫背後的輔佐者,而是智謀過人、目光遠大的領袖。她抗拒清廷招安,甚至鼓勵蔡牽攻佔臺灣,自立為王。為鞏固勢力,她女扮男裝潛入艋舺,卻意外與神祕富商李啟明產生情感糾葛,掀起愛情與權謀交織的漩渦。 唐美雲將挑戰反串,化身海賊女王,展現剛毅與柔情兼具的多重面貌;「歌仔戲天后」許秀年飾演龍門客棧老闆娘,以細膩唱做描繪情感深度;「百變精靈」小咪飾演神祕富商李啟明,遊走於任務與情感之間;國光劇團當家老生唐文華則飾演海賊王蔡牽,與唐美雲再組「雙唐 CP」,上演相愛相殺的尪生某旦
郝藝伶
9月1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雲門舞集《關不掉的耳朵》十月首演 鄭宗龍聯手杜篤之 開啟舞蹈與聽覺的對話
當聲音成為舞蹈的靈魂,會擦出怎樣的火花?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的全新創作《關不掉的耳朵》,將於10月23至26日在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隨後巡演至臺中國家歌劇院與高雄衛武營。此作由國家兩廳院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Le Phénix)共同製作。 作品以「聽覺」為核心,探索聲音如何穿透身體、牽引情緒,並成為推動舞者動作的力量。鄭宗龍指出與視覺不同,耳朵無法主動關閉,聲音持續滲入,改變身體節奏與姿態。舞台呈現宛如電影片場,聲音是鏡頭與剪接節奏,也是舞者行動的驅動力,讓觀眾如同觀影般經歷舞蹈。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則表示,鄭宗龍總能從臺灣土地出發,找到獨特的身體語彙。此次與法方共製,不只是演出,更是文化對話的橋樑。 創作團隊由國際重量級藝術家組成,聲音設計方面由臺金馬獎、坎城影展得主杜篤之與其子、同為聲音創作者的杜均堂共同擔綱,法國作曲家艾斯特班・費南德茲今年初來臺駐地兩週來創作音樂,另外包含視覺藝術家吳耿禎、雷射藝術家張方禹,以及服裝設計師陳劭彥共同打造此作品。 杜篤之表示,與舞蹈的合作不同於電影,有抽象畫面帶來更多聲音與想像的自由,這是一次極具挑戰但值得
郝藝伶
9月17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