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ll Posts


鋼琴巨擘艾馬爾再訪臺灣 以《遊戲》獻上對庫塔格的最高致敬
睽違十三年,法國當代鋼琴巨擘皮耶–洛朗.艾馬爾(Pierre-Laurent Aimard)於10月12日重返國家音樂廳,舉行鋼琴獨奏會,這位被《華爾街日報》譽為「非凡遠見者」的大師,此行特別獻上匈牙利作曲家庫塔格《遊戲》(Játékok)曲集,向將在明年滿百歲的傳奇作曲家致敬。 艾馬爾的節目設計別具巧思,他將《遊戲》與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舒伯特的「蘭德勒舞曲」穿插演奏,讓橫跨三個世紀的鋼琴作品相互呼應。更令人期待的是,他還將帶來庫塔格尚未出版的全新創作,這份亞洲巡演的獨家曲目,獨厚臺灣聽眾。 除了演奏會,艾馬爾也熱衷音樂教育,曾在紀錄片《我為琴狂》(Pianomania)中展現其對鋼琴細節的堅持。本次來臺,兩廳院特別安排大師班,並提前與大師討論選琴與調音,力求在音樂廳完美呈現屬於艾馬爾的聲音世界。 從音樂神童到當代權威 艾馬爾出生於法國里昂,自幼被譽為鋼琴神童,八歲便演奏荀白克作品,16歲進入巴黎音樂院後受到作曲大師梅湘伉儷的賞識。此後他在當代音樂領域嶄露頭角,並在布列茲引薦下加入巴黎當代樂團,與史托克豪森、卡特、李格悌等重量級作曲家合作
廖威誌
10月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2025/10/6
茱莉安德魯絲 90歲 從「完美保母」到跨世代銀幕傳奇 女星茱莉‧安德魯絲(Julie Andrews)於10月1日迎來90歲生日。這位以《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 1964)和《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1965)成名的英國女星,憑清澈的女高音與優雅的舞台魅力,成為全球家喻戶曉的名字。她早年在百老匯首演《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的伊莉莎(Eliza Doolittle)一角,卻被電影版拒絕,意外讓她有機會出演《歡樂滿人間》,並拿下奧斯卡影后。 雖以「健康形象」著稱,安德魯絲卻不甘被定型,她在《艾蜜莉的美國化》(The Americanization of Emily, 1964)、《雌雄莫辨》(Victor/Victoria, 1982)等作品展現敢於挑戰的面貌。1997年一次失敗的聲帶手術幾乎奪走她的歌喉,但她轉而以演技、旁白與寫作延續舞台光芒,包含《麻雀變公主》(The Princess Diaries, 2001)以及在影集《柏捷頓家族:名門韻事》(Bridgerton)化身旁白「威索頓
陳潔堯
10月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向走過時代滄桑的「酷阿伯」致敬帕佛‧賈維錄製慶祝皮亞爾特90歲生日專輯
童年時期住在愛沙尼亞塔林的時候,指揮家帕佛‧賈維(Paavo Järvi)家中經常出現一個酷阿伯:頭戴棒球帽、穿著蘇聯地區極難買到的牛仔褲和牛仔外套,還留著看起來超級時尚大鬍子,「和我們認識的『老人』完全不一樣」。 其實這個酷阿伯當時還不到40歲,是來找帕佛‧賈維的父親,也就是指揮家尼姆‧賈維(Neeme Järvi)聊天兼談公事。他是老賈維在愛沙尼亞廣播電台的同事,據老賈維的回憶:「那時我們都是年輕人,不知從何時開始交往的。或許是因為我得指揮他的作品,於是就這麼認識了。」這位小賈維眼中的酷阿伯,就是作曲家皮亞爾特(Arvo Pärt)。 當時皮亞爾特以實驗性作品,例如以當時被視為「腐敗資產階級」的十二音技法寫成的《墓誌銘》(Nekrolog)嶄露頭角,老賈維則是愛沙尼亞電視廣播交響樂團席指揮,積極推動本土作曲。老賈維形容當時的皮亞爾特「不是普通同事,而是充滿熱情的年輕人,總是想嘗試一切」,是「蘇聯樂壇的急先鋒」。如同帕佛‧賈維的說法:「電台是年輕作曲家的避風港,否則許多作品永遠見不得光。」職務之便讓老賈維可以透過電台錄音與內部演出來安排新作,暫
陳效真
10月4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嚎哮排演首度挑戰音樂劇類型,推出《別叫我成功》融合饒舌與本土精神
由綠光創藝出品、嚎哮排演聯合製作的音樂劇《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將於10月3日至12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連演八場。作品以鄭成功的歷史典故切入,透過父子間的情感糾葛重新追問「什麼才是成功?」在饒舌、R&B與本土精神的交織中,為臺灣音樂劇注入新活力。 💢從歷史到家門:親子衝突的嘻哈對話 故事從一場宮廟危機展開:國姓廟即將被都更拆除,主委鄭萬里決定辦藝術節來搶救家園。正當大戲要登場時,身為劇團之子的鄭馬豪突然回家,宣告要當導演。父子觀念衝突,引爆連日爭吵,藝術節瞬間成了「家務事擂台賽」。 這場戲中戲,不僅呼應鄭成功與父親鄭芝龍的矛盾,也映照現實生活中父與子的隔閡:傳統的堅持對上年輕的叛逆,父愛隱藏在碎念與便當裡,而孩子始終渴望一句肯定。創作者希望觀眾在笑聲與音樂之間,感受到當今普遍存在的親子議題。 💢饒舌融合劇場:開創音樂劇新局 歷經5年打磨,《別叫我成功》源自臺中國家歌劇院音樂劇孵育計畫,從提案到讀劇,在2024年臺中首演後獲得迴響。今年北藝中心演出版本延續嚎哮排演獨有風格,與音樂人張清彥再度合作,創作出多首結合嘻哈、R&B與台語
廖威誌
10月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北藝中心啟動「點亮劇場發展獎助計畫」攜手企業助臺北戲劇獎能量延續
2025年首屆「臺北戲劇獎」落幕,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宣布啟動「2025 點亮劇場發展獎助計畫」,以延續臺北戲劇獎成果,並透過企業資源挹注,支持得獎者持續創作與展演,推動文化永續。 北藝中心指出,點亮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劇場人才持續在舞台上發光,並透過經驗傳承,為城市累積更多具深度與影響力的作品。在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律師號召下,計畫自首屆起便獲得雲端伺服器領導廠商「緯穎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及多位企業家支持。緯穎科技秉持「釋放數位能量、點燃永續創新」的理念,以實際行動投入藝文領域,展現企業社會責任。 北藝中心董事長王文儀對此表示,臺北戲劇獎不僅是對藝術家的肯定,更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起點。透過點亮計畫,期盼陪伴創作者走得更遠,讓觀眾見證劇場的價值與力量。 本屆計畫將提供團隊得獎者新臺幣15萬元、個人得獎者9萬5千元,支持其於2026年完成全新演出或創作計畫。同時,北藝中心鼓勵創作者兼任「人才培育者」,並將於12月16至18日舉辦「臺北戲劇獎得獎人物講座」。講座為期三日,內容包含吳璟賢與林靖雁對談「從藝穗到戲劇獎的生存筆記」;張稜與許富凱
廖威誌
10月2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雙手成為《Kiss & Cry》主角 指尖舞出人生故事 十月登衛武營
什麼樣的演出,能讓劇場化身電影拍攝現場,攝影師、道具師、燈光師都成為主角?什麼樣的舞蹈,主角不是人,而是一雙雙表情豐富的手?10月18、19日,比利時阿斯特嘉舞蹈劇場(Astragales)經典作品《Kiss & Cry》在衛武營展開全臺首演。 《Kiss & Cry》十年來風靡全球超過30個國家,中文版由金馬影帝莫子儀傾聲演繹,帶領觀眾潛入由指尖、微縮模型與即時影像交織的夢境,親眼見證一部關於愛與記憶的電影,在舞台上即時誕生。該作品由比利時電影導演賈柯・凡・多梅爾(Jaco Van Dormael)與其妻子、編舞家蜜雪兒・安・德梅(Michèle Anne De Mey)共同創作,作品打破第四面牆,既非傳統戲劇也非舞蹈,而是一部「正在進行中的電影」。 舞台上沒有傳統布景,而是一座座精巧的微縮模型:火車站、廚房、森林、游泳池。表演者的雙手在鏡頭前翩翩起舞,時而交纏、時而追逐,演繹戀人跨越一生的聚散離合。口白則由莫子儀以深沉富層次的聲音詮釋,為這段愛情記憶注入溫度與重量。 此作的魔幻核心,在於所有「電影魔法」的幕後製作都同步上演。攝影師穿梭模型之間
郝藝伶
10月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莫子儀尚未現身票已賣五成,東野圭吾暢銷小說改編台版舞台劇年末登場
東野圭吾暢銷小說《嫌疑犯𝑿的獻身》出版20週年之際,笨鳥工作室攜手 udnFunLife 聯合數位文創與莎妹工作室,歷經兩年多的爭取,成功取得授權,將其改編為台版舞台劇。該劇將於歲末年終12月26日至28日登上國家戲劇院,9月9日賣關子搶先開賣盲鳥票,卡司尚未公布,至今票券銷售已破五成,可見台灣劇迷的期待度破表。今日劇組舉辦卡司公布記者會,宣告此劇由金馬影帝莫子儀領軍台灣劇場及影視實力派演員,包含葉文豪、梅若穎、高英軒、黃云歆、周明宇、杜思慧、許懷民、謝孟庭、何冠儀共同演出。 《嫌疑犯𝑿的獻身》已在日本、韓國、中國、印度等多個國家改編成影視版本,現首次授權台灣改編成舞台劇的契機,源於笨鳥工作室製作人暨出品人楊帛翰因該作劇情大受震撼,努力不懈向日方洽談版權,光是信件來回就累積了70多封。本劇最大的伯樂──udnFunLife 聯合數位文創董事長李彥甫表示收到企劃案的第一時間他就決定一定要牽起合作的機緣,這是udnFunLife 聯合數位文創的第30號投資作品,是一部典型的知名IP在台灣落地發展的作品,相當符合他們「把世界帶進台灣」的理念。...
陳佳樂
10月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2025/9/29
經典再造還是市場豪賭?#安德魯洛伊韋伯 的新挑戰 《#歌劇魅影》(圖取自Andrew Lloyd Webber Musicals官網)在百老匯停演後,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依舊難掩遺憾,但他並未止步,反而帶來沉浸式新作《#假面舞會》(Masquerade),試圖以全新角度重現經典。這齣耗資2,500萬美元的製作,安排觀眾戴著面具,在六層樓空間中移動觀演,並加入新場景與音樂。 在外界看來,這是韋伯擁抱創新的最新實驗——他近年也支持變裝版《貓》、街頭版《艾薇塔》等計畫。不過,《假面舞會》同時凸顯了當前百老匯的矛盾:藝術創作需要翻新,市場卻更在意票價與噱頭。最低票價超過200美元,加上龐大場景與人力投入,使這場演出既耀眼又充滿風險。 評論指出,沉浸式體驗雖然吸睛,卻可能讓觀眾記得的是吊燈與場景,而非旋律本身。對以音樂打動世人的韋伯而言,這是一場豪賭。他能否在保存經典的同時,讓創新不流於迎合,將決定《假面舞會》究竟是藝術的再造,還是市場的試探。 吳珊卓將登上大都會歌劇院 演出唐尼采第《聯隊之花》 艾美獎與金球獎得
陳潔堯
9月2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用最少的音符,說出最深的真理皮亞爾特90歲生日帶給全球的心靈聯結
作曲家皮亞爾特(Arvo #Pärt)在2025年9月11日迎來90歲生日。他在愛沙尼亞中部的小城派德(Paide)出生,1984年因為ECM出版的「潔淨的石板」(Tabula rasa)(https://reurl.cc/Om396r )專輯成為全球知名的作曲家前,已經年近半百的他是個只有蘇聯地區才知道的地域性作曲家,曾經因為結合無調性實驗性作品觸怒蘇聯官方,不得不暫時隱退,轉而深入早期音樂研究。而現在,皮亞爾特以簡約、靜默與精神性的音樂語法,打開一條不依賴炫耀作曲巧技卻能觸動人心的道路,也成為現今愛沙尼亞最著名的作曲家。 因為家中有一架老舊的大型鋼琴,皮亞爾特從7歲開始學習鋼琴。但那架鋼琴的中音域壞了,只能用高低音域彈奏。回想那時,他坐在壞掉的鋼琴前,低音區發出深沉的共鳴,高音區如微風拂過,卻總缺了中間的連結。他試著自行維修,更換琴錘,敲敲打打,卻發現音色依然不穩。但奇妙的是,這缺陷成了他的靈感來源,他開始在這不連貫的音色和斷續音符中編織音樂,彷彿在修補樂器時也修補了自己的靈魂。這種限制迫使他以創意應對,彷彿在「現實與幻想」間遊走,探索不同的
陳效真
9月27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朱宗慶打擊樂團《泥巴》改版再出發 訴說土地與生命的雙重樂章
朱宗慶打擊樂團邁向 40 週年,倒數百日之際,以全新改版的擊樂劇場《泥巴》本週在國家戲劇院登場,作為「永遠再出發」的序章,隨後 10 月、11 月將巡演至臺中、苗栗與高雄。 《泥巴》在 2022 年年底因倉庫火災,舞台裝置全毀,演出被迫中斷。三年後,朱團讓作品以全新創作姿態重生,展現堅毅的藝術精神。 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在迎接 40 週年之際,再度推出《泥巴》意義非凡。四十年來推動打擊樂,經常面臨「打掉重練」的挑戰,但始終支撐他向前的,是那份單純的信念──希望透過藝術與音樂,為社會注入溫暖與力量。 此次製作延續對童年與家園的記憶,並聚焦於「火與光」的象徵。劇情加入全新角色線索:取材自「瓷林」創辦人林光清先生的製陶人生,與朱團四十年的發展歷程相互呼應。雙重敘事結構使「尋找自己聲音與形狀」的旅程,延伸至更深層的文化隱喻。 導演李小平指出:「朱團四十年來,為這片土地說過許多動人的故事。此刻我們也希望藉由作品訴說自己一路以來的努力,讓音樂與舞台清楚傳達這段歷程。」因此本次製作幾近全新,從音樂、文本到舞台、燈光與影像全面翻新,也讓排練過程充滿挑戰。...
郝藝伶
9月26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生成式AI 群英傳 -生成式AI軟體點將錄第一部曲:全球戰場 — — 產業前線的烽火與將領
序言 如果說第24期讓我們看見了AI如何從冷冽的演算法,幻化為能撫慰人心的旋律;那麼第25期的起點,則必須回到最實際的現場──那些真正推動這場革命的產品、公司與商業模式。 科技的故事,往往在實驗室裡開花,卻必須在市場中結果。穿戴式裝置的進化、智慧音樂App的崛起、產業巨頭與新創的角力,正構成這場「AI癒療產業戰爭」的核心戰場。這裡不再只是純粹的理想藍圖,而是關於資金流向、品牌競合、平台生態的殘酷對弈。 本期,我將帶你走入這些真實的戰場,看看這部「產業進行曲」將如何奏響。 🔴首部曲 戰場點將:四大陣營的戰略佈局與核心武器🔴 在這場方興未艾的產業戰爭中,各路玩家已劃分出幾大關鍵陣營。它們的戰略與武器,正決定著市場的未來版圖。這不僅是第24期所提穿戴裝置的延伸,更是其背後「軟體靈魂」的正面對決。 📌陣營一:演算法即核心 —— 純軟體派的兩種路徑 此陣營的信條是:硬體只是數據的管道,最核心的資產是能即時生成有效聲景的演算法本身。他們不造槍,但他們立志成為最頂尖的「彈藥製造商」。 1.Endel (德國) - 生活美學的適應性聲景大師 Endel..
Jimmy lane
9月26日讀畢需時 19 分鐘


舞台說再見,影像卻說「等等,還沒完」得獎者談表演節目的數位變身
當劇場的布幕拉開,卻不是在黑盒子裡,而是在電腦或手機螢幕上閃亮登場,這早已不是科幻,而是表演藝術正在經歷的數位變身。自 2023 年創辦以來,「雲舞台獎」讓好作品在雲端擁有了「第二生命」──被更多人看見、被更久喜愛。如今第三屆正熱力徵件中,舞台能量如何放大?我們回訪前兩屆的六位得獎者,聽聽他們的數位冒險故事。 顏荻峻:音樂上雲,青春常駐 以《天.地.人.心》奪下第二屆音樂類首獎的顏荻峻直言,影像化是「非做不可的時代任務」。演出過去一閃即逝,如今透過平台能被年輕世代點擊收藏,還能長久保存。他笑說,自己經營 YouTube 原本只是記錄音樂學習,沒想到意外變成宣傳神助攻,甚至讓沒進過音樂廳的觀眾先「試聽」,最後還真的走進音樂會現場。 陳群堯:舞台說再見,影像卻說「等等,還沒完」 以《再見了,幸福呀!Goodbye Happiness》拿下戲劇類首獎的陳群堯覺得,劇場最迷人之處是那場場獨一無二的呼吸與能量,可惜總是倏忽即逝。幸好有影像,把那些珍貴片刻留住,還能讓更多人再度相遇。他回憶,作品上演時正逢場地搬遷,能以影像留下告別紀錄,別有意義。更妙
郝藝伶
9月24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當舞者「幾乎不動」一小時,瑪麗亞‧哈薩比《此時此地》挑戰凝視的極限
國際知名藝術家瑪麗亞‧哈薩比(Maria Hassabi)帶來最新獨舞作品《此時此地》(On Stage),作為2025臺北藝術節的壓軸閉幕大作在亞洲首演,將於9月27、28日登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這是一場「凝視的藝術」,哈薩比以極緩慢、近乎靜止的方式移動,邀請觀眾一同「暫停」,回到觀看的本質去感知與探問:「我們是不是還有機會跟可能性,在這麼大的舞臺上去感覺到人跟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此時此地》全長近一個小時,幾乎除去所有舞臺效果,沒有多餘燈光、服裝、音樂等外在干擾,也沒有敘事。哈薩比獨自站在鏡框式舞臺最前緣,以「靜止」與「減速」,即「減速速率」的技巧,在各種熟悉的姿態間轉換——從古希臘雕塑的輪廓,到流行文化的經典姿態,再到日常生活的簡單動作。這些姿態介於靜止與動態影像之間,宛如一張張逐格影像,彷彿一場微妙的「影像遊行」在眼前緩慢流動。哈薩比單純以身體本身的物質性,來建構視覺與感知的擴延。觀眾感受到時間被拉長的重量,呼吸、肌肉的張力,或維持平衡的顫抖都因此被放大,她藉由這樣的慢,對抗舞蹈固有的「短暫性」。 《此時此地》於2023年首演
沈書甯
9月24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白色毛怪、錫人伴同舞者亂中有序,印尼行為藝術家麥拉蒂《斷片》來台首演
由印尼街頭機車縱橫、行人見縫穿越的「亂中有序」獲得啟發,讓白色毛怪、錫人與男女舞者同台演繹,半人半獸、善惡交織的印尼神話與古典戲劇元素,9月20、21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登場的《斷片》(LAPSE),為印尼知名的視覺及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的最新作品,匯聚跨國創作團隊包括印尼、臺灣與新加坡藝術家,攜手展開一場亞洲當代跨域合作,同心協力探索「混亂」、「無聲秩序」的感官實驗。 《斷片》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與墨爾本藝術中心三館共製,擔任編舞與導演的麥拉蒂,自2019年即開始構思,過程中歷經疫情而延宕,也曾先以短片形式在日本、臺灣面世,之後才發展為現場演出。《斷片》排練與巡演橫跨印尼、新加坡、澳洲與臺灣四地,2023年在新加坡首演,今年巡演至澳洲後,9月則首度來台呈現作品中攸關時間、記憶、自然三者,「混亂之中蘊藏著潛力與新的可能」。 麥拉蒂出生於印尼梭羅,自幼接觸傳統與現代並行的身體語彙、舞蹈環境,曾受教於日本舞踏名家古川杏子(Anzu Furukawa),並負笈德國布倫瑞克造型藝術學院(
郝藝伶
9月2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2025 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開展 13組藝術家共探「未來生命」
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主辦第9屆「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由策展人謝慧青以「混種演化.未來生命New Type」為主題策展,邀集台灣、日本、澳洲、阿根廷等13組作品,即日起在中原文創園區展出到10月12日止,以沉浸式與互動裝置為主軸,打造跨越生物、機械與虛擬邊界的科技藝術盛會。 三大子題探索未來生命樣態 展覽規劃三大子題:「嵌合賽伯格」、「混種創生」、「虛擬生命」,涵蓋人工智慧、基因改造、人工生命等領域,引導觀眾思考科技與生命交織下的新樣貌。謝慧青表示,人與動物、機械早已在演化潮流中共同進化,展名「New Type」取材自日本科幻動畫《機動戰士Gundam》,象徵人類在宇宙環境中突破思想與能力的革新,進而延伸討論未來生命的多元形式與倫理挑戰。 13組作品、8件沉浸式互動體驗 為期21天的特展,呈現13組藝術家作品,其中8件為沉浸式互動創作,涵蓋室內與戶外展區。透過聲光、動態感測與觀眾參與,帶來全新感官體驗。觀眾不僅是觀看者,更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林俊遑、黃紀虹、戴明珊的裝置《複皮》,更將搭配舞者於10月帶來4場次現場共演,深化互動層次。
郝藝伶
9月2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2025/9/22
阿格麗希 布加勒斯特重返舞台 與杜托瓦共演驚豔全場 鋼琴家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在健康狀況引發關注、取消多場演出後,終於於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安奈斯可音樂節現身舞台。她與指揮杜托瓦(Charles Dutoit)及蒙地卡羅愛樂合作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震撼全場(圖片取自George Enescu Festival臉書,Foto: Petrică Tănase)。 評論指出,阿格麗希雖神情專注嚴肅,但依舊展現強大能量與細膩觸鍵。第二樂章甚至令觀眾感動落淚。彈奏安可時曲,阿格麗希與好友尼爾森‧葛納(Nelson Goerner)四手聯彈,並且獨奏史卡拉第的作品,讓全場掌聲不斷。 阿格麗希取消同一音樂節的首場演出,但是這次亮相被視為展現她不輕易缺席的決心。雖然84歲的阿格麗希仍需調養,她的音樂魅力依舊,證明「鋼琴女王」的傳奇地位。 聖彼得堡首推AI歌劇《曼德拉草》 柴科夫斯基遺想跨時代復活 俄羅斯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新舞台,10月3日將再度上演全球首部由人工智慧深度參與創作的歌劇《曼德拉草》(Мандрагора)。此作源自19
陳潔堯
9月22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謝德林《卡門組曲》把歌聲轉換為舞影一部愛與藝術的共生傳奇
1960年代的蘇聯芭蕾以《天鵝湖》、《吉賽兒》等古典作品為核心,舞台上盡是仙女與公主。莫斯科大劇院首席舞者 #普利謝茨卡雅(Maya Plisetskaya)早就厭倦這些溫順角色。「我不想再當仙女或公主,我要一個真實、複雜的女人。」於是,「卡門」這個追求愛情與自由,敢於挑戰權威的女性,成為她突破傳統的理想角色。 普利謝茨卡雅親自坐下來撰寫劇本,把梅里美小說與比才歌劇的故事濃縮成一幕芭蕾,舞台設定在象徵命運角力的鬥牛場。她渴望創作出一部突破蘇聯保守芭蕾框架的作品。 當時蕭斯塔科維奇在蘇聯被視為最具戲劇張力與深度的作曲家,所以普利謝茨卡雅與丈夫、作曲家謝德林(Rodion Shchedrin)帶著完成劇本親自登門拜訪。除了普利謝茨卡雅認為蕭斯塔科維奇能為卡門這樣的角色創造出既具有力量又富於戲劇性的音樂,而且考慮如果由蕭斯塔科維奇創作音樂,不僅能得到權威的藝術背書,也能讓蘇聯文化體制更容易接受。只是蕭斯塔科維奇雖然對計畫很感興趣,最終還是婉拒,理由是「觀眾聽不到〈#鬥牛士之歌〉、〈#哈巴奈拉〉這些耳熟能詳的旋律,肯定會感到失望」,而且「我無法與比才相比
陳效真
9月20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孫翠鳳領軍新生代,明華園浪漫代表作《界牌關傳說》重返國家戲劇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攜手明華園戲劇總團,隆重推出明華園經典鉅作《界牌關傳說》,該劇自1993年於世界戲劇節首演、曾代表臺灣登上國際舞台,被譽為歌仔戲百年來最浪漫的代表作,經過三十餘年的淬鍊,將於2025年9月20日至21日重返國家戲劇院。本次演出由國家文藝獎得主陳勝國編導,集結臺灣傳統戲劇無敵小生孫翠鳳與明華園總團新世代演員同臺競演,翻新好戲展現歌仔戲的全新風貌,讓這齣經典不僅延續明華園的傳承精神,更在世代交替中煥發新生命,帶領觀眾在熟悉的故事中看見嶄新的風貌與青春能量。 明華園是臺灣歌仔戲的代表團隊之一,長年在傳統與創新之間不斷突破,製作人陳昭賢表示,這次《界牌關傳說》在視覺跟聽覺都有重大的突破並且用輕時尚做包裝,她認為把經典的作品代代相傳下去是很重要的事情,相信這一輩看這齣戲也會有很深的感動。飾演主角的國寶級演員孫翠鳳同樣信心滿滿:「這次整個布景、戲服全面重製,甚至很多曲牌也請作曲老師重新再編排,所以以前看過的老戲迷,走進劇場等於在看一齣經典中的新戲。」 《界牌關傳說》是一部刻苦銘心,跨越國仇家恨的愛情悲劇。明華園首席編導陳勝國表示,羅
沈書甯
9月1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唐美雲、唐文華雙唐 CP 再聚首《夢在海潮那邊》海上權謀、愛情交織史詩
2025 年廳院選,唐美雲歌仔戲團以全新旗艦大作《夢在海潮那邊》於 10 月 16 日至 19 日隆重登上國家戲劇院。由唐美雲、唐文華、許秀年、小咪等重量級卡司領銜,帶來一場融合權謀與愛情的史詩級舞臺冒險。 該劇跳脫史實,將海賊、官府與天地會三股勢力推上舞臺核心,營造暗潮洶湧的權力角逐,同時交織愛恨糾葛的人性故事。諜影與情感的交鋒,映照人心深處的抉擇與掙扎,帶領觀眾走進一個跨越歷史與想像的平行宇宙。 反轉史書 海賊女王的命運抉擇 故事主角「蔡牽媽」是最令嘉慶皇帝頭疼的「海賊女王」,她不再是丈夫背後的輔佐者,而是智謀過人、目光遠大的領袖。她抗拒清廷招安,甚至鼓勵蔡牽攻佔臺灣,自立為王。為鞏固勢力,她女扮男裝潛入艋舺,卻意外與神祕富商李啟明產生情感糾葛,掀起愛情與權謀交織的漩渦。 唐美雲將挑戰反串,化身海賊女王,展現剛毅與柔情兼具的多重面貌;「歌仔戲天后」許秀年飾演龍門客棧老闆娘,以細膩唱做描繪情感深度;「百變精靈」小咪飾演神祕富商李啟明,遊走於任務與情感之間;國光劇團當家老生唐文華則飾演海賊王蔡牽,與唐美雲再組「雙唐 CP」,上演相愛相殺的尪生某旦
郝藝伶
9月1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雲門舞集《關不掉的耳朵》十月首演 鄭宗龍聯手杜篤之 開啟舞蹈與聽覺的對話
當聲音成為舞蹈的靈魂,會擦出怎樣的火花?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的全新創作《關不掉的耳朵》,將於10月23至26日在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隨後巡演至臺中國家歌劇院與高雄衛武營。此作由國家兩廳院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Le Phénix)共同製作。 作品以「聽覺」為核心,探索聲音如何穿透身體、牽引情緒,並成為推動舞者動作的力量。鄭宗龍指出與視覺不同,耳朵無法主動關閉,聲音持續滲入,改變身體節奏與姿態。舞台呈現宛如電影片場,聲音是鏡頭與剪接節奏,也是舞者行動的驅動力,讓觀眾如同觀影般經歷舞蹈。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則表示,鄭宗龍總能從臺灣土地出發,找到獨特的身體語彙。此次與法方共製,不只是演出,更是文化對話的橋樑。 創作團隊由國際重量級藝術家組成,聲音設計方面由臺金馬獎、坎城影展得主杜篤之與其子、同為聲音創作者的杜均堂共同擔綱,法國作曲家艾斯特班・費南德茲今年初來臺駐地兩週來創作音樂,另外包含視覺藝術家吳耿禎、雷射藝術家張方禹,以及服裝設計師陳劭彥共同打造此作品。 杜篤之表示,與舞蹈的合作不同於電影,有抽象畫面帶來更多聲音與想像的自由,這是一次極具挑戰但值得
郝藝伶
9月17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bottom of page
